■本报记者 尹训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体重管理成为不少人健康管理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体重管理消费热潮中,一些消费陷阱悄然滋生。近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消费教育大讲堂为消费者送上了一份科学减重“避坑”指南。
减重生意藏陷阱
据了解,目前减重大都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将学员集中在特定场地,通过严格饮食控制、高强度运动训练及专业健康指导,帮助学员在短期内减重,训练周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但部分训练营存在训练强度过大、饮食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学员出营后若不能保持训练营的运动强度和食物摄入量,体重较容易反弹。
一些健身房推出多样化的体重管理课程,如减脂操、动感单车、搏击操等团体课程,以及一对一私教减脂课程。但部分健身房存在设施老旧、教练资质不足、课程效果难以保障等问题。
线上减重课程与指导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消费者通过手机APP或线上平台可购买专业减重课程,内容涵盖运动教学、饮食计划制定、健康知识讲解等。部分平台还提供在线教练一对一指导服务。但线上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课程缺乏科学依据,指导服务难以保证效果。部分社群存在广告泛滥、虚假宣传等问题,甚至可能成为不良商家推销产品的渠道。
不少消费者会选择食用保健食品减肥,市场上减重茶、减重胶囊、部分酵素产品等种类繁多,有些产品宣称含有天然植物成分,能促进新陈代谢、抑制食欲或加速脂肪分解。但实际上部分产品夸大功效,甚至违规添加违禁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营销套路须警惕
据了解,部分体重管理商家为吸引消费者购买,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减重效果,如宣称“一周瘦10斤”“不运动不节食轻松减重”等,忽视个体差异和健康减重的科学规律。部分减重产品声称含有某种珍稀或特效成分,具有独特的燃脂功效,一些代餐产品声称可以“满足身体每日所需营养”且无任何副作用,误导消费者购买。
部分减重产品为追求快速见效,违规添加违禁药物成分,可能导致心悸、失眠、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还可能引发健康问题。一些代餐产品为降低成本,减少关键营养成分的含量,导致产品无法满足人体日常营养需求。长期食用这类代餐产品,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商家使用阶梯式消费套路,先推出价格低廉的减重产品或体验服务,如低价减重茶、试用装代餐粉,或免费体脂检测、减重课程试听等吸引消费者尝试,在使用初期产品或课程后,再以提升效果为由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私教课程、营养补充剂等进阶产品。即使进阶产品无效,商家仍以个体差异、疗程不足为由要求消费者继续购买,甚至虚构“平台期突破方案”等概念,迫使消费者陷入投入循环。
商家还会利用“限时折扣”“限量优惠”“历史最低价”等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实际未按原价销售。有些商家编造“周年庆”“店庆”等虚假活动,且活动规则不明确,存在诸多使用限制条件,消费者很难真正享受到优惠。在促销活动中,还存在预售卡跑路风险,致使消费者退款无门。
在体重管理市场中,部分减重机构和从业人员缺乏相关资质,无法为学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减重方案;线上减重课程的授课人员可能不具备专业知识,指导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安全性。此外,一些机构售后服务不到位,当消费者出现身体不适或对服务不满意要求退款时,会遭遇推诿扯皮、拒绝退款等。
●提醒
科学减重有指南
选择正规机构与产品。减重训练营须具备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教练应持有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书;保健食品要认准“蓝帽子”标识和批准文号;购买代餐产品要查看生产厂家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等。
了解品牌口碑。注意查看网上消费者评价、投诉记录等方式,了解商家的品牌口碑。警惕社交平台中过度美化内容的“种草”笔记,查看追评、最新评价等,避免选择负面评价较多、存在消费纠纷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的商家。
理性看待减重宣传。遵循科学减重理念,一般每月减重2-4公斤较为合理。不轻信“速成”“特效”等夸大、虚假宣传。
明确消费项目与价格。对于减重训练营,要明确训练周期、每日训练安排、饮食搭配方案以及住宿条件等;对于健身机构,要了解基础健身设施、可享受的团课类型及私教服务等内容;对于减重产品,要了解产品成分、适用人群范围和正确使用方法等信息。确认价格与收费方式,明确是否存在捆绑销售、强制消费等不合理营销手段。妥善留存消费过程中的重要凭证。 (尹训银)
上一篇:屋檐下的小事 网格里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