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7月8日,“天眼问政”栏目以《【天眼问政】十里河滩一区域福寿螺泛滥,树干被“染”成粉色》为题,报道了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靠近贵州大学路段,一处湿地区域福寿螺大范围繁殖,水边沿线的树干上遍布红色的卵,看起来触目惊心,引起广泛关注。
针对福寿螺防治,贵州今年有哪些举措?市民关注的用鸭子防治究竟效果如何?对比鸭子防治,还有什么更具优势的防治方法?记者采访了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敬才。
“鸭子对福寿螺防治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鸭子只能捕食个头小的幼体福寿螺,而且自然环境中食物众多,鸭子不会针对性捕食福寿螺,也不会捕食福寿螺卵块。福寿螺繁殖周期很长,长期投放鸭子不现实。”吕敬才介绍,目前福寿螺防治仍是以大量人工捕螺摘卵、捡拾成螺方式为主。
吕敬才告诉记者,其团队对全省福寿螺进行了普查,已自主研发福寿螺专用诱捕器。“这款诱捕器可针对性诱捕成体雌性福寿螺,使用过程中不投放任何食物,对水环境、鱼虾等水生动物无任何影响。”
今年6月,这一创新装置已在百花湖、阿哈水库开展了150亩的“实战检验”,共投放320个诱捕器。
“基于时长半个月的观测数据统计,目前最多的一个诱捕器成功捕获11个福寿螺,平均每个诱捕器捕获3-5个,整体捕获效率不错,很值得推广。”吕敬才说,鸭子防治属于生物防治方法,诱捕器防治则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
“诱捕器尤其适合河流、水库、湿地等大水域的防治,只需投放到福寿螺主要栖息繁殖区域,即可实现连续性自动诱捕,不需人为操控。”吕敬才介绍,控制母源,产卵量自然就少,大水域福寿螺得到控制,农田的福寿螺才能得到控制。
记者获悉,今年6月出台的《贵州省福寿螺联防联控攻坚实施方案(2025-2026年)》提到,2025年,全省将布设福寿螺监测点90余个,覆盖农田、河流、湖泊及湿地生境,常态化监测预警网络基本形成。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福寿螺进行精准分区治理,到2026年底前,力争发生危害水平有效降低,扩散蔓延趋势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