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晨,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道东林果业园内,阳光穿透林间薄雾。500余亩的荔枝园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采摘区,游客手中的果筐很快被桂味、仙进奉等品种的荔枝鲜果装满;分拣区,10多名村民正麻利地将荔枝归类装箱,通过园内驻点的快递服务直发全国。
广州市东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镜超介绍,今年东林果业园产量预计约60万斤,是去年的2倍。“游客采摘后可直接带走或现场寄出。我们与京东快递、顺丰速运合作打造的‘枝头直发’模式,确保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能在48小时内品尝到新鲜荔枝。”刘镜超说。
东林果业园是增城区荔枝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目前,增城区荔枝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优质品种16.3万亩,优质率超81%。增城区荔枝种植专家张湛辉介绍,为保障品质与产量,从今年2月起,技术团队便持续为果农举办管理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累计开展培训16期,覆盖1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超1.8万份,全方位提升区域荔枝生产管理水平。
科技赋能为品质提供了硬支撑。广州市东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汉辉表示,园区在传承传统种植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农业设备。自2021年起,无人机作业的应用使植保效率大幅跃升,一夜可覆盖200亩;田头预冷小站的启用,有效延长了果品保鲜期。
增城区的“东林模式”正迅速辐射周边村落,带动三四千亩果园迈向标准化、现代化。许多村民通过参与果园的分拣、包装等环节,日收入可达120元至200元。“村民勤劳肯干,加上稳定的技术支撑和区域品牌效应,即使面对大小年或天气波动,也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和稳定的销量。”刘镜超说。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今年广东省荔枝栽培面积约420万亩,产量较2024年预计增产约三成,优质品种率提升至75%。白糖罂、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传统名种种植面积占比超60%,岭丰糯、仙进奉、观音绿、井岗红糯等优新品种占比约15%。受前期气候影响,今年荔枝成熟期普遍较往年推迟5天至7天,晚熟品种目前正值采收和销售高峰期。
荔枝味美但非常容易变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全产业链的深化发展是广东荔枝“走得更远”的关键。广东积极推进冷链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可将荔枝在冻藏1年后解冻,其外观、口感与鲜果几乎没有差别,实现“从一日色变到一年常鲜”;HPP超高压灭菌技术赋予了荔枝浓缩汁、清汁更长的货架期;省级农产品加工中试平台和“一库一单”技术成果库,为企业提供了中试和转化支持;广州酒家、王老吉、喜茶等品牌纷纷推出“荔枝+”产品,丰富了消费场景。
为夯实“最先一公里”,广东省已新建1700余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依托AI与低空技术,完成对2万余亩核心产区“一树一码”数字化管理,为40余万株优质荔枝树赋予电子“身份证”,实现产销对接的透明化、智能化。
营销创新举措同样层出不穷。“媒体+”创意营销矩阵、网络达人及10万村播同步发力,“广东荔枝全球品鲜嘉年华”线上线下联动掀起消费热潮;“我在广东有棵荔枝树”远程认购项目吸引不少京津冀等地的消费者线上参与栽种、采摘;“南品北上”“北品南下”策略下,电商、直播与传统商超协同,在重点市场开展系列推介活动。
在文化赋能方面,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的播出,带动观众“边追剧边吃荔枝”。广东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文旅部门,推出“影视+文旅+新消费”联动项目,打造“长安荔枝”“高考季高粽”“荔枝文创”等场景营销,让荔枝从舌尖上的美味升华为承载岭南风物的文化符号。
上一篇:“能源绿”与“生态好”要同频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