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谷或裁员近八成,971能否再次获批
创始人
2025-07-13 22:50:40
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据相关消息,7月2日,绿谷医药科技(下称“绿谷”)内部召开全国销售线上会议,宣布全国销售最后工作日定在7月30日,仅留小部分继续支持临床即时检验(Proof of Concept Trial,简称PoCT)。

绿谷在全国有1000多名员工,很大一部分岗位为销售。此次裁员,绿谷将失去近八成员工。

消息突如其来,销售们有些措手不及。

公司的核心产品阿尔茨海默药甘露特钠胶囊(编号GV-971,下称“971”)新许可批件在审批过程中,因此产品从2024年11月2日起不能再生产,而库存已经耗尽。在一个月前,公司宣布的举措还是从5月起全体停工停产4个月,6月起发放最低工资,直到公司经营状况好转。

“5月30号只说2690(元)苦3个月,现在突然就通知裁员,赔偿标准N了,没有+1,因为是提前30天通知的。”一位相关人士表示。

此前,面对外界沸沸扬扬“971来到产品生命周期的转折点”“前途未卜”的传言,部分员工还表现得比较淡定:全国所有上市药物都需要经过5年一重审,他们判断,971目前停产只是受药监局的审批节奏变化影响,因为受影响的有不只是971,还有其他排队在971之前的近200款药物。

员工们曾认为,971复产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新的许可批件下发后,将会延续此前的稳定市场——疫情后,971的销售每年增长接近50%,2024年销量已达到230万盒、6亿元,今年本计划销量可以达到10亿元以上。

但从6月份之后,销售们的感受产生了变化。据悉,971目前暂未重新获批,除了正在等待排队,主要原因很可能就是该药物的特殊性,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更严格、审慎的审批过程:该药是17年来全世界第一款上市的AD新药,其治病机制、临床试验需要更多的验证。

之前,药监局的审批就比较严格——971是中国第一个做完三期试验后仍被要求附条件上市(被要求附条件上市的一般是只完成了二期试验的肿瘤药或疫苗)的药。

2019年,971在争议中附条件上市、又在2021年进入医保目录。公司历经疫情、上市失败、资金链断裂等波折,一度进入一个稳定的增长期。

据悉,971自研发至今已花去绿谷近40亿元,公司利润尚未打平。绿谷在2020年开启国际三期试验,又在2022年因疫情和现金流等问题停摆该试验,为此欠下数亿元债务,公司房产被抵押,如今已开始出现融资租赁的法律纠纷。

-01-

从断货到裁员

从药品各地断货,到公司全面裁员,绿谷和971的此次风波,历经了几个阶段。

971的药品注册证于2024年11月2日到期,当年5月,绿谷开始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递交材料,申请新的许可批件。

但因2019年的“附条件上市”等原因,2024年10月NMPA要求绿谷进一步提交补充材料,绿谷随即开始了新一轮申请。

2024年11月,971药品注册证到期,药品不能进行再生产,此前生产的药品仍可售卖,但公司库存已不足够再销售6个月。

2025年年初,有关司局领导被查。有相关人士发现,在NMPA药品审评中心的官网上,“补充申请”的化药新报任务审批节奏较开始放缓,971恐怕不能如愿在4月前完成再审。

各地“药贩”开始囤货。4月开始,971在全国各地断货的消息陆续传出,医保价296元/盒的药品,电商平台上的价格可以达到数倍。

无药可售,公司员工开始陆续停工。5月底,绿谷内部正式宣布停工停产,5月工资延期最迟到年底发放,6月到8月工资按最低标准发放。公司承诺待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后,将第一时间恢复原薪酬标准。

7月2日,公司突然内部通知销售们最后工作日定在7月30日。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6月消息,公司一直在积极沟通,今年3月、4月去北京参加了专家评审会并答辩,公司方面称审评审批已进入最终阶段。

现在看来,这个“最终结果”可能未必如愿。

971在2019年是“附条件上市”,条件是在971上市后提交2年大鼠实验的无致癌性结果报告,并建议绿谷继续进行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长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2019年底,绿谷即提交了以上要求的报告,至此“附条件”实际已经完成。

但药监方面,对971有严格的专业标准,比如要求重复三期安慰剂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据悉,971的国内四期终期结果已经读出,目前数据正在整理中;三期临床试验重复已进行了两年,完成还需要数年时间;国际三期自2022年停摆后尚未重启,BD正在洽谈,但短期内可能不会有确定结果。

相关人士表示,数月来,绿谷方面与药监部门的沟通一直是程序化和常规化,包括召开评审会,在临床、药学、统计等方面提供材料和回答专家问题等。

“药监的原则很明确,就是安全有效,并且希望看到更多支持材料,药物作用时间更长、样本更多等。但在这个原则之下,没办法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界限,要求补充的材料、增加的研究问题到了什么程度才会批。971毕竟是一个太新的药。”相关人士表示。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药监部门把“专业性”做为重中之重,而且在评审标准上不仅和FDA接轨,一些条件甚至“更为严格”。“对一些me- too的药,因为有很明确的机理验证,也有同类药品上市,药监局审批就比较顺利、明确,但对于一些‘first-in-class’药品,药监局就比较审慎。”

“对于源头创新的药,国家药审部门在意的应该是在全世界的reputation,有时候过度谨慎。”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从6月中旬之后,绿谷内部对于971何时能获批,没有明确的预期了,“一开始是大家拿最低工资,然后正常缴纳五险一金,后来发现这也维持不住了。”裁员赔偿金,以及补上此前欠下的奖金、报销费用等,公司裁员需要花费1亿元左右。

绿谷制药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家售卖保健品为生的公司,而后又开始售卖中药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这款中药注射液产品进入医保后每年收入降至几亿元。

2009年起,绿谷开始研发971产品。10年后药品得以上市后,绿谷一度有让公司IPO的想法。为了让公司顺利上市,绿谷开始着手剥离丹参多酚酸盐等旧有业务,最终绿谷医药科技只有971作为唯一的核心产品。

当时,创新药企在资本市场上处于高光时刻,但绿谷因融资较为保守、剥离旧有资产需要时间等原因,未能如期上市,此后A股IPO的窗口逐渐收紧。

-02-

为何争议

在中国并不长的创新药发展历程中,971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971最初由中国海洋大学耿美玉团队开发,而后卖给美国Sinova公司。2009年,绿谷花6000万美金从Sinova公司买回了971的权益,此后由耿美玉团队进行研发。

971所针对的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下称AD),在世界主流制药界是一个“研发黑洞”般的存在,数家跨国大药企曾花费长达二十多年时间、花去几十亿美金而鲜有所获。

直到如今,大药企们的研发主流仍是基于Aβ假说,认为Aβ沉积是导致AD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而971的治病机理则完全不同,其利用的是“脑肠轴机制”,认为A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有关。

其临床试验过程也受到争议。和2024年7月礼来获批的AD新药多奈单抗比较,多奈单抗纳入全球1736名患者,观察周期18个月;而临床试验结果“too good to be true”的971,仅涉及国内818名患者,观察周期36周。

971开始三期临床研究的时间较早,2014年,之前的AD药物临床试验时间就是6个月。直到后来礼来等公司的新药,突破并拉长了这个时间。

因此,绿谷作为一家国内的小药企,利用一种未被主流学界认可的治病机理,带着备受争议的临床试验结果,做出了17年来全世界第一款上市的AD新药,这在许多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最近几年,绿谷聘请了曾在跨国大药企AD领域深耕多年的学界和产业人士,作为主要负责人来继续971的研发和发展。

尽管争议从未停止,但在AD这个患者基数大、疾病负担重而又缺少新药的领域,971上市后销量比较稳定。因为竞品少、患者自付价格可负担(进入医保后每个月自费300多元),销量稳步提升,2025年本预计销量可达10亿元以上。

在971断供后,一些已使用971的多名患者发出了求药的呼声,这种迫切需求是心理学意义上、还是说明其确实有疗效或治疗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在世界范围内,AD新药的审评都是个难题。美国曾出现患者及家属渴求一款新药而希望突破药监规则、药品最终在争议中上市的事件出现:2021年6月,FDA宣布通过加速批准程序批准渤健的阿杜卡玛单抗上市。

但这实际绕开了外部专家委员会的反对意见。委员会11位专家中,有10位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阿杜卡玛单抗的疗效。该药物被批准上市后,FDA专家委员会有4人离职,此外有医生公开声明称决不会向病人推荐这一药品。

因此,叠加多重因素,在再评审过程中,相关部门难免要更加慎重。

-03-

971、绿谷和AD药物的未来

在相关人士看来,药监部门当年突破争议而通过971的果决,和如今的审慎态度,都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从何种角度,971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其审评过程将会被世界关注。

这样的新药,同时考验着药监部门的科学判断和创新精神。而严格和创新,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二者在不断互动中,药物监管水平才得以进步——FDA的发展,也是充满着同样的历程。

而医保部门作为药监之后的另一道门槛,决定了药物能否扩大规模使用,从而研究界能进一步获取真实世界数据,进而再进一步去判断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形成药物发展的闭环。

2025年7月7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再次公开征求《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及政策解读意见。

上一次该修订稿征求意见是在2023年8月。《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在2020年7月正式发布,但此前已有多个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有条件批准上市,包括971、君实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单抗、信达生物的PD-1信迪利单抗、恒瑞医药的HER2吡咯替尼等。

与971所不同的是,上述药物都是做完二期临床试验就获批的肿瘤药物,而971已完成了三期试验。并且,上述药物都已通过了再审,目前仍在市销售,只有971暂未通过再审。

接近人士认为,修订稿再次征求意见或与971的再获批至今悬而未决相关。但其无法确定,这个文件能否成为971评审能够回转的一个转折点。

其认为,比起许多肿瘤领域,关于AD的探索还算是在初期阶段,在其靶点、机制都需要进一步验证,“但企业在探索研究的同时还要生存”。目前公司希望能继续将国内外临床试验进行下去,但资金要从何而来,仍然没有答案。

(转自:药闻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送清凉解酷暑保安全促生产 转自:黑龙江日报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天气给施工一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切实做好防...
20余米高树上跳跃、走枝,看攀... 00:30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昱 通讯员 刘美莹 李思曼在20余米高的树端,如同松鼠般轻盈地在枝叶...
最新或2023(历届)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手抄报图片10张 书香校园手抄报内容资料 书香校园手抄报图片大全闲暇之余,有人乐于下棋、玩麻...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重构 中国制造...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方正富邦基金/供图证...
最新或2023(历届)三年级数...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大全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及资料大全数学的起源:  数学,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μθημ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