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在厦门举行。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发布了《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下文称《报告》)等四大课题研究报告。他说,这份报告提出,中国奶业用20年左右的时间,产业素质显著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报告显示,中国牛奶品质大幅提升,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级的品质。
“第一梯队”
大会嘉宾在大会上表示,从关键指标看,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别达到3.3%、3.8%,菌落总数、体细胞数等指标优于欧盟标准。规模牧场单产现在普遍都在10吨/年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奶业已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新征程。”
《报告》更对前述观点有了更系统性展示。
此份《报告》由中国奶业协会、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编撰,以详实数据和事实展示了中国奶业的“逆袭”轨迹:
——奶源建设全球领先。《报告》显示,中国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集约化水平已在全球名列前茅。从 2003 年开始,中国牛奶产量一直位于全球前四,是全球牛奶主产区之一。
——单产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报告》显示,中国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奶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奶业产业化历程,奶牛单产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方阵。2000年,中国奶牛年单产水平不到美国同年的1/3,2024年,中国规模牧场单产已经达到美国水平。
——乳品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报告》显示,我国连续1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做到了抽检“全覆盖”,乳蛋白、乳脂肪含量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牛奶成为中国人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之一。
“放心喝奶”
此外,针对消费者最关注的牛奶品质,《报告》给出振奋人心的答案:中国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牛奶,乳脂率(脂肪比率)、乳蛋白率(蛋白质比率)总体水平满足欧盟标准的要求,体细胞优于欧盟标准。
以伊利为例,牛奶中脂肪、蛋白质等核心指标总体水平全面达到欧盟标准,而菌落总数、体细胞等关键指标的总体水平更是远远优于欧盟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菌落总数作为客观反映牧场综合管理水平和卫生状况的核心指标,欧盟对生牛乳中菌落总数进行了限定(≤10万CFU/mL)。而伊利牛奶的菌落总数平均值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实现远低于1万CFU/mL,是一项划时代的进步。这意味着,伊利上百万头奶牛住在“五星级牧场”,年产出近千万吨高品质牛奶。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态,“中国奶的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放心地喝。”
新篇章
在牛奶达到世界级品质基础上,奶业发展空间广阔。
比如,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大幅提升到40.5公斤,相对于1949年(0.4公斤),75年涨了100倍。
品质提升下,奶业发展依旧有着种种消费可能。
中国人已经把“奶瓶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为世界奶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力量。
“国奶自信”时代已经到来。
成绩单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国奶业人的坚守和付出。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作为行业龙头,伊利亲历并推动了中国奶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蜕变。新时代新征程,伊利将与中国奶业同仁一道,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奶业篇章。”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