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丨互联网人的“数字反哺”:用AI课堂搭建爱的桥梁
创始人
2025-07-13 22:21:00
0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AI在给一群人带来红利的同时,会不会给另一群人带去鸿沟?在AI浪潮席卷而至的今天,这无疑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面对AI,人与人的感受并不相通。在众多年轻人熟练掌握AI绘图、AI写作、AI生成报表等各项技能时,许多老年人却连AI生成的保健品引流广告都无法识别;在大批城市孩子娴熟使用AI辅助学习时,很多乡村留守儿童却连那些基础的AI工具都不会用……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斯·卡兹曼(N. Katzman)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信息沟”理论,含金量还在上升。该怎么去帮助很多信息时代的掉队者迈过那条沟?深圳大学传播学教授周裕琼提出的方案是:数字反哺。这里的“数字反哺”,就是指年轻世代在数字接入、使用和素养上教导帮助长辈。

如果数字反哺有“形状”,那大概就是“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愿者们用AI知识科普、工具实操教学、场景化实践等方式关爱很多老年人和乡村孩童的模样。

在那些颇具人文温度的公益实践中,不少人能真切地感受到:AI不是无情物,技术亦可作反哺。

让AI从高墙变为桥梁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说”,人类显然已进入后喻文化时代。所谓后喻文化,就是老年人要向年轻人学习、年轻人可以逆向教育老年人的社会文化。

但现实中,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少人都接受了社会对于老年人“认知能力退化,思维能力畏缩,学习能力匮乏”的惯常看法,形成了内化的年龄定型观。这类观念再向前一步,就是“老年人抗拒新技术”的判断。

可那些老年人果真不想“搞搞新意思”吗?今年3月,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团在上海遐福养老院举办“用AI让信息无碍系列活动—Hello AI老年课堂”,我们从中能看到另一种答案。

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老人们普遍在玩转豆包、即梦等AI工具中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

年逾七旬的顾老师就从“AI陌路人”变成了“豆包达人”:她会经常跟豆包聊天谈心,用豆包作诗写文章,她还专门让豆包给她做了个“少女感”十足、跟她年轻时有些像的头像,起了个符合她气质的网名——“戏韵八音盒”。

另一位老人李叔在课堂上学会了用即梦制作“数字人”,当一家五口的全家福一起喊出“相亲相爱一家人”时,他很开心:“照片居然能开口说话”。

这背后就是“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愿者用数字反哺来回应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努力:老年人对学会新技术解锁新技能的兴趣,本质上是对二度融入社会嵌入时代的向往。而这场以“Hello AI”为名的科技志愿服务,就回应着这份向往。志愿者们不只是用AI帮老人们留住记忆、连接亲情,更是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接入AI新世界后焕发出新光彩。

公益的价值在于,用一束微光点燃一堆火炬。“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愿者设计了“一小帮一老”AI科普课,带动一群中学生利用Coze平台为长辈开发智能体:有人制作反诈播报助手,有人设计医疗提醒功能,还有人用孩子的声音生成陪伴聊天机器人。在AI架起“以小帮老”的情感纽带后,代际协作会铲平部分信息沟。

某种程度上,“Hello AI”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在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消除连接信息技术服务的三大“沟”——在周裕琼看来,这三大“沟”分别是接入沟、使用沟和素养沟。

需要帮助的不光是老人,还有孩子。在北京五环外的皮村,流动儿童们就在“Hello AI”项目的公益课堂上学会了用AI绘画、AI音乐创作打开新天地:河南女孩河云用AI绘制“女超人踏怪图”,河北男孩小丁用豆包制作献给母亲的歌曲……AI让他们找到了内心情感的新表达方式。

在甘肃临洮乡村小学的AI课堂上,孩子们用AI生成“20年后的自己”:有保家卫国的武警战士,有救助流浪动物的医生,有治愈牙疼的牙医……这些看似简单的AI生成图像,会无形中为乡村孩子开启一扇眺望未来的窗。

当那些起跑线靠后的城市流动儿童和乡村留守儿童也能通过AI表达感情、畅想人生可能性时,AI就成了点燃求索欲的火种。

无论是帮着老人利用AI融入AI泛在化的世界,还是帮着孩子借助AI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让AI从带来阻隔的高墙变成连接心灵的桥梁,让那些处在边缘的人群更多地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慰藉。

让科技成为创新公益的引擎

当孤独老人找到网名“戏韵八音盒”的AI新玩伴时,当乡村孩子通过AI看到“20年后的自己”时,科技普惠四个字也会变得具象化。要知道,科技普惠的真谛,不在于让跑得快的人跑得更快,而在于让被遗忘的角落也能被光照亮。

“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不只是为边缘人群点燃那束光,还在教他们自己打开那盏灯。这般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授人以技术更授人以知识的公益态度,无疑展现了一群互联网人对科技向善的深刻思考。

科技向善最重要的,不是定义“善”,而是推动“向”。作为字节跳动员工公益平台,跳跳糖员工公益自2019年成立以来,就引导员工发挥专业特长,以志愿服务践行社会责任,“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正是该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没有选择简单的物资捐赠,而是将公司的AI产品与技术优势转化为公益创新的动力,将科技赋能的触角伸向公益的边界内。

这样既推动AI向以人为本的价值坐标系对齐,也为企业公益打破既有窠臼带来了启示:企业公益不是简单的社会责任分摊,而是要带着对社会深层次痛点的敏锐洞察,将自身核心优势与社会需求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公益价值。

不论是帮老年人或乡村孩子跨过数字鸿沟,还是走进高校带领大学生摸索AI提示词设计、图片生成工具实操,探讨“AI误诊案例”“算法偏见争议”,参与简历优化模拟、场景化任务实践,让他们从“恐惧AI”转向“驾驭AI”,都是紧扣“科技普惠”的核心在创新公益维度做加法。

从这些举动中,也能总结出些许创新公益从设计到落地的方法论。

比如,秉持真实需求导向。“Hello AI”项目就在通过与合作机构、学校、养老院等深度沟通,精准定位受众痛点——老人渴望融入数字生活,流动儿童需要情感表达渠道,乡村孩子急需打开信息视野,大学生面临就业迷茫。

又如,实现专业志愿化。“Hello AI”项目志愿者中包括众多AI研发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他们可以将本职工作技能转化为公益服务能力,在公益实践中实现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升华。

再如,构建共创价值生态。“Hello AI”项目会通过AI绘画展览、公益产品开发等途径,将受助者的创意转化为社会可见的成果。在字节跳动13周年公益体验日中,乡村孩子的诗歌就被AI转化为画作、手办等周边。这种“受助者参与共创”的模式,让公益不再是单向给予,而是激发群体内在力量的可持续循环。

到头来,这类创新公益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在于重塑了公益的想象边界。它打破了“公益=捐赠”的传统认知,展现出技术赋能、专业志愿、共创生态的多元可能性,也让人意识到:在数字鸿沟扩大、AI替代焦虑等难题面前,企业在将AI转化为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上有可为也该有所为。

“有所为”的指向就在于:AI不是无情物。毕竟,技术的价值取决于使用它的人,“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愿者以创新公益连接AI和爱,就是最直观的注解。

文/仲鸣

编辑/汪浩舟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巴西卢拉政府“硬钢”特朗普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公布致巴西总统卢拉的信函,称将自8月1日起对从巴西进口的商品征收5...
“小徽章”揭开“大历史” 记者... 转自:千龙网国立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系徽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章《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
唐山丰南:“一村一品”助力乡村... 转自:中国改革报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
还静于民 守护一方平安 转自:天津日报  夏夜,非法改装车辆轰鸣着飙过街道,留下刺耳噪音与公共安全的隐患。针对群众集中反映的...
研产贯通时,“群星”闪耀季 □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通讯员 胡晓靓 7月2日,南京特纳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部落成活动在南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