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补流、高管套现,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
2023年2月,头顶新能源园林机械第一股光环的格力博风光上市,募资35.44亿,首日市值高达187亿。然而不到一年,公司业绩上演惊天变脸,2023年巨亏超4.7亿,股价暴跌60%,市值蒸发百亿。
投资者血本无归之际,公司高管却在上演胜利大逃亡——上市仅数月,财务总监和董秘双双火速离职。而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早已稳稳落袋1.61亿承销费。
更令人瞠目的是,格力博一边将2563万募集资金永久补流,一边又用15亿闲置募资临时补流,其募投项目却频频延期、变更实施地点甚至向海外搬迁。当初招股书中描绘的宏伟蓝图,如今看来像一场精心编织的谎言?
一、业绩闪电变脸:上市即巅峰,盈利神话瞬间崩塌
上市前浓妆艳抹,上市后素颜吓人。格力博在2019-2022年连续盈利,净利润均超2.5亿,成功闯关IPO。然而上市首年(2023年),业绩立即卸妆,归母净利润暴跌至-4.74亿元,同比下滑278.4%!上市前的业绩在亚马逊上是刷单刷出来的吧?
公司解释为零售商去库存和增加销售研发费用,但行业普遍承压下,格力博的跌幅远超同行。令人费解的是,上市前的持续盈利为何在融资到位后迅速变脸?其前期业绩真实性是否经得起推敲?
2024年公司虽扭亏为盈,但8789万元净利润尚不足上市前水平的40%,且季度业绩如过山车般剧烈波动。自有品牌收入增速更是从2021年的23.12%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2.74%,转型成果令人存疑。
二、上市前,金玉其外与掏空式分红。
(1)上市以前,格力博虽然看似年年盈利,但现金流早已恶化,债务高企。
2021年和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全都为负,分别是-7.86亿元和-0.61亿元。 现金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存货和经常性应收项目的大幅增加,反映出公司的大量备货并没有被消化。 这也说明格力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收入小于现金支出,即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自给自足。
(2)库存高企,2019年到2022年,公司存货账面余额从9.41亿元增加到了30.53亿元,其中库存商品账面余额从6.21增加到了24.61亿元。
(3)公司负债长期高企。 2019年,格力博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207.22%,然而这年资产负债率却达到99.93%,在业绩“突飞猛进”的时候去,却几乎资不抵债。
按照公司的招股书,格力博的可比A股上市公司有大叶股份、巨星科技。 与同行相比,格力博的负债水平难言正常。 2019年到2022年,格力博的资产负债率均在73%以上。这四年大叶股份资产负债率在49%到69%之间,巨星科技则在26%到38%之间。
(4)在负债高企的情况下,格力博上市前还进行过掏空式分红。
2020年,公司曾分红1.6亿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29%。彼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联合创始人及董事长陈寅,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合计持股75.1%,拿走了绝大部分分红。
三、募投项目大变脸:延期、搬家、改方案,募资挪作补流
招股书描绘的募投项目前景曾无比诱人:
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本项目顺利实施……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有利于新增产能消化。
现实却极为讽刺:
三大项目集体延期:全部推迟至2025年底,比原计划晚一年以上。
生产基地外逃越南:原定常州建设的年产500万件新能源机械基地,突然宣布搬迁至越南。
研发中心打补丁:割草机器人和研发中心项目,临时增加其他地址实施。
新建变改建:部分项目放弃新建厂房,改为利用现有场地凑合。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金流向:
2563万元募集资金被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公告原文明确为永久补流)。
15亿元闲置募资被临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024年已操作过12亿补流)。
公司账上却有钱购买理财产品。
一边是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一边是巨额募资被用于补血,当初招股书中论证的项目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否涉嫌虚假陈述?投资者真金白银投入的35亿,究竟被用在了何处?
四、高管胜利大逃亡:上市即离职,谁在回避责任?
耐人寻味的是,上市仅数月,掌握核心财务信息的财务总监和负责信息披露的董事会秘书就双双辞职。在业绩崩塌、股价暴跌前夜,关键岗位高管集体撤退,是巧合还是嗅到了危险气息?先跑为快?他们对公司真实状况是否心知肚明?继任者能否收拾残局?
五、招股书里的画饼与现实的耳光
格力博在招股书中极力渲染行业前景:
全球草坪设备市场2025年将超450亿美元……电动园林机械年复合增长率8%……广阔市场空间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然而公司上市后:
核心的自有品牌增长近乎停滞(2024年增速仅2.74%)。
交流电产品(传统燃油替代)营收大幅下滑22.98%。
所谓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未能阻止业绩雪崩。
当初支撑高估值、高募资额的故事,有多少是镜花水月?保荐机构中信建投对此又做了多少审慎核查?
六、带病上市疑云重重,谁该为投资者损失负责?
综合以上疑点,格力博IPO存在重大嫌疑:
业绩包装嫌疑:上市前盈利稳定,上市后断崖式下跌,前期财务数据真实性存疑。
募投项目欺诈嫌疑:描绘的项目必要性与实施前景,与实际进展缓慢、随意变更严重不符,涉嫌误导性陈述。
挪用募集资金嫌疑:巨额资金用于补流而非项目建设,违背招股承诺。
高管逃避责任嫌疑:关键岗位人员上市后火速离职,留下烂摊子。
其上市过程堪称精准踩点——在业绩高点成功套现,随后风险迅速暴露,留给二级市场投资者一地鸡毛。中信建投作为保荐人,在看门人角色上是否严重失职?1.61亿的保荐费,是否赚得问心无愧?
结语:严查带病上市,莫让A股成收割场
格力博的案例绝非孤例,它揭示了部分企业利用IPO规则,通过美化报表、包装项目、透支预期等手段实现带病上市,成功套现后任由业绩变脸、股价暴跌,最终由普通投资者承担惨痛代价。
监管利剑必须出鞘!对于此类业绩迅速变脸、募投项目严重变卦、高管上市后闪退的公司,应启动回溯机制,严查其IPO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保荐机构的责任更应终身追责,罚到痛处,以儆效尤。
资本市场健康生态的基石是诚信。若放任格力博们一次次上演上市即巅峰,套现即崩塌的戏码,A股的融资功能与投资价值将被严重侵蚀。
投资者也需警醒:对故事动听、募资凶猛但基本面存疑的新股,务必擦亮双眼。毕竟,当保荐人赚走1.6亿,高管成功套现,留给你的可能只有不断缩水的账户,和一份份延期、变更、补流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