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两项国际赛事在上海鸣金,参赛大学生们能文能武,在科艺舞台上进行决胜。7月11日-13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上海赛区(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赛道)决赛暨冠军争夺赛,在上海交通大学拼出了AI、医学等领域的六大高手。与此同时,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荣昶-文治杯”全球大学生诗词大赛收官,以中华古典诗词为媒,致敬不久前故世的叶嘉莹大师。
【从“全球华人大学生”到“全球大学生”】
与前两届大赛不同的是,新一届“荣昶—文治杯”完成了从“全球华人大学生”到“全球大学生”的赛事升级。去年11月24日,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去世。11月28日,大赛便以“沧海遗音——读叶嘉莹《鹧鸪天》有感”的主题启动,2025年2月28日截稿。这届全球大学生诗词大赛投稿数前十的高校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和云南大学。还有境外高校9所,包括日本、加拿大外籍作者。
在13日“墨韵古香”雅集颁奖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经过两轮初评和复评、终评一一脱颖而出,最终评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6名,优秀奖19名。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学子荣获特等奖,复旦大学、九江学院、清华大学学子荣获一等奖。以大赛为抓手,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发起建设“上海交通大学荣昶诗教基地”,面向基础教育附属学校构建若干“大中小一体化”衔接的诗教基地,开展“大学诗教游”“诗教进附校”等活动,适时拓展赛事中学生赛道,扩增中小学教育阶段优质诗教资源供给。“墨韵古香”雅集系列活动除了赛诗,还包括粽叶编织、飞花令、汉服体验、拓印和龙洗等传统国学文化活动,共同营造出博雅的诗意空间。当天,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诗刊》杂志社主编李少君、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曹旭、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笑一等携手“中国诗教十人谈”,就“生命感发与向上一路”这一话题深度探讨。“感发”也正是叶嘉莹所推崇的诗歌价值,引来数十位全国各地的获奖选手聆听。
【22.9万参赛人次“出鞘即锋芒”】
主题为“我敢闯、我会创”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出鞘即锋芒”,氛围感拉满,竞争性爆发。今年,上海赛区参赛报名数超过5.6万项,参赛人次超22.9万,最终35所高校的425个项目成功晋级市赛决赛。决选阶段,经过金奖争夺赛、排位赛、冠军争夺赛角逐出各赛道的金、银、铜奖。作为卫冕冠军和东道主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参赛项目经过激烈对决,分别斩获冠军和亚军。大赛金奖争夺赛、排位赛中,参赛项目按照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赛道竞逐,共32组进行路演答辩。今年入选上海市决赛的项目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应用场景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科技领域,同时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民生服务板块,更在碳中和、循环经济等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空经济等方向实现创新突破。在入围排位赛的25个项目中,最终只有6个项目杀出重围,成功跻身冠军争夺赛。
13日下午,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会议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的6个项目展开巅峰对决。
经过逐一“打擂台”,上海交通大学的“基于大模型的超材料产品设计及其产业化”夺取冠军,同校“蝶翼——新一代柔性OLED透明盖板膜”摘得亚军,华东师范大学的“光启智芯-铌酸锂人工智能光子芯片应用领域拓荒者”、复旦大学的“‘窥豹’——脑胶质瘤术中关键基因快速分型仪器、东华大学的“Air-Bridge——气道再生重塑者”、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精准‘核’疗——靶向SNORA7A7B开创胰腺癌治疗新纪元”拿下季军。他们均有望代表上海高校,参加9月份在郑州大学举行的国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联合中央单位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打造,已经成为中国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上海市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同主办。
原标题:能文能武,科艺决胜!全球大学生在沪赛诗,国创赛上海赛区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