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经历了多次产业周期,让原奶产业很受伤。
原奶行业深度调整终于见底。
7月13日中国奶业协会举办的2025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中国原奶产业已经触底,但反转还需要一年左右。
而反复多次的产业周期影响让中国奶牛养殖业损失惨重,行业也在重新审视奶业的发展方式。
行业反转仍需时日
近3年来,国内原奶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原奶价格持续下滑。从2024年底开始,国内就在关注本轮原奶行业的调整进程,外界普遍认为2025年原奶行业将迎来拐点。
但农业农村部最新价格显示,今年7月第一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04元/公斤,同比下跌6.5%,仍没有明显回升的迹象。
在李胜利看来,目前我国奶业已经进入本轮产业周期的底部,但反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
国家奶牛体系此前走访发现,2025年4月份,国内乳企喷粉的情况好于上年同期。2025年5月中旬开始,全国乳企每天用于喷粉的原奶数量下降到5000吨到6000吨,行业触底迹象明显。
不过李胜利认为,目前要实现原奶的供需平衡和奶价企稳,上游依然需要去产能。在消费弱复苏的情况下,当下仅仅靠政府扶持、项目补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完善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供需平衡。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乳制品消费市场仍在低谷期,预计今年国内原奶市场的供需关系仍在调整中,进程有待观望,因此原奶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仍存,市场能否恢复平衡,主要还得看行业去产能的情况。
重新审视产业发展方式
原奶是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国内原奶行业一直受到行业周期性和供给季节性波动的影响,面临着“涨价养牛-过剩跌价-跌价杀牛”和“旺季缺奶、淡季过剩”的双重困境。
2000年以来,国内原奶产业已经经历了3次周期:2000年到2008年,国内奶价出现了累计75%以上的振幅;2009年到2017年,奶价振幅约76%;2018年至今,奶价振幅约为62%。
面对连续不断的周期调整,奶业也遭受巨大损失。在演讲中李胜利表示,2023年到2025年,国内奶牛养殖业收入损失累计达700亿元,而生鲜乳喷粉产生的亏损达200亿元。
在经历了连续奶业周期影响后,业内也在重新审视产业发展方式,特别是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
记者注意到,大会上发布的《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下称《研究报告》)第一项课题就是关于新形势下奶牛养殖转型升级的研究,其中课题第一部分也是关于上下游利益分配机制的探讨。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奶业发展方式包括“生产配额+统一销售”的日本、加拿大模式,也有奶农合办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新西兰、荷兰模式和“市场化+利润保障”的美国模式。
中国奶业协会认为,由于我国乳企自有奶源比例已经较高和受到现实条件所限,奶业配额制和纵向一体化模式并不适合我国,但美国模式可以参考借鉴。
《研究报告》也建议,应从法律和组织上提高我国农业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对奶业的管理和调控地位,扩大权力职能,对奶业的供需和监管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进一步制定提高农场主和养殖企业在奶业利益分配体系地位的机制措施,最主要的是建立反映市场消费和保障养殖基础利益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
李胜利表示,美国生鲜乳的价格由供需和联邦政府的乳制品政策共同决定,能调控养殖加工的利益分配。国内也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我国具备法律效力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反映市场供需、成本和消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