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一张红纸,留存文化的底蕴;一把剪刀,剪出传承的使命。在合肥市包公街道包河社区的活动室里,69岁的吕海玲正手把手教导着孩子们剪纸。红纸在她指尖翻飞,剪刀游走间,花鸟鱼虫便有了灵气。这个暑假,吕海玲穿梭于合肥市少年宫与两个社区之间,用一把剪刀让非遗技艺在稚嫩的童心里生根发芽。
从母亲手中接过剪刀
“我对剪纸的热爱,来源于母亲。”吕海玲告诉记者,她的母亲会剪纸、会绣花,也会做戏服上的花样,长大后,只要做完作业,她就会跟着母亲学剪纸。慢慢地,她也开始帮母亲做些活,以贴补家用。因为母亲的手艺好,那时候,只要亲戚、邻居家里有喜事儿,都是母亲帮着剪喜字、剪窗花。不仅如此,母亲还会剪万年青、向日葵,“我所有关于剪纸的技巧,几乎都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参加工作后的吕海玲凭借着高超的剪纸技艺,多次在单位的比赛中获奖,而真正让她的剪纸技艺更加精进的,还是在老年大学的学习经历。吕海玲说,在学习期间,科班老师的专业手法与母亲传承的细腻技法碰撞融合,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既有艺术性,也有生活气息。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我要去教别人,传承剪纸技艺。”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吕海玲一边学习着专业技巧,一边观察着老师的教学方法,为日后开展剪纸教学打下了基础。
从“人”字开始学剪纸
最近,吕海玲暑假在包公街道包河社区的剪纸课程正式开始了。
“就以‘人’字来说,我们学写字是从上而下写,但剪纸的时候完全相反,需要从下而上剪。”吕海玲说,她的课堂上,第一节课都是从剪“人”字学起,在向孩子们传授基本技巧的同时,还想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剪纸。
由于自己也是从小学习剪纸,吕海玲特别能够理解孩子们学习剪纸的心情,“如果刚开始入门,就让孩子觉得很难,很枯燥,他们可能就不愿意学下去了。”因此,吕海玲总是尽可能地在剪纸中融入趣味性,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比如,我会让孩子们学习剪各种简单符号,比如‘0’字、‘人’字线条等等。”吕海玲解释说,这些符号剪出来之后,打开就成为了一朵花,每次都能引来孩子们的真真感叹。“让他们有成就感,就能更好地坚持学习。”吕海玲说,在今年的班级里,有新生,也有老生。对于新生,会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从零开始,而对于老生,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吕海玲说,剪纸是一门来自人民的艺术,既然自己会剪纸,就要对得起这个艺术,让它传承下去。“很多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都不会剪纸,更别说年轻人或者孩子了,我有义务把剪纸这项技艺继续发扬光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姚一鸣实习生韩木晗武海迪通讯员黄筱静东公新孙洪磊何茜茜陈燕马雪冬
(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