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5岁的张同学按下短信发送键时,或许从未想到,每发送一组(20条)能赚30元的“兼职”,会导致多人坠入骗局深渊、金额高达20余万元的刑事案件,更未意识到自己已涉嫌违法犯罪。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北京多名中小学生被诱骗成为电诈“帮凶”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不只是北京,7月9日,云南省河口县公安局也发布警情通报,多名未成年人沦为了诈骗分子的“工具人”。这个暑期,孩子们对“低成本高回报”的轻信,正在成为诈骗犯罪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电诈分子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为其引流作案,性质极其恶劣,也凸显了未成年人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相应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足。
在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通报的5起案例中,涉及15岁到17岁的学生,他们不仅成为了诈骗分子诱骗的对象,还间接成为了犯罪分子诈骗的“帮凶”。发送诈骗短信、拉人进诈骗群、拨打引流电话、出租微信号,这些诈骗手段的前端操作,或者说诱人入局的第一步,都被以极低的价位“外包”给了未成年人。
诈骗分子为何盯上未成年人?从大的背景看,随着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给为诈骗犯罪提供帮助的黑灰产造成了严重打击,涉两卡(手机卡、银行卡)犯罪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未成年人的账号等显然更易绕过监管。
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自身而言,其社会经验匮乏,防范意识薄弱,对类似“日结150元”的利益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被 “轻松赚钱” 的话术攻破心理防线,成为诈骗集团的“工具人”。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尚存在不小漏洞。尤其在当前暑假阶段,大量未成年人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家长又忙于工作,对其使用网络缺乏必要的监护和提醒,很容易让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相似的剧情在不同地域上演,警示我们必须为未成年人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护体系。学校应将反诈教育纳入实践课程,针对暑期“兼职”骗局等场景提前开展专项案例警示,增强学生风险意识;家长需关注孩子的社交动态和资金往来,假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平台则要强化对未成年人账号的监测,对批量发送相似信息的账号启动预警机制等。每一个环节多上点心,社会对未成年人的防护就能更严密一些。
守护未成年人,不仅要打击伸向他们的犯罪之手,更要教会他们识别骗局的模样。针对此次事件暴露的电诈犯罪向低龄群体渗透的趋势,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犯罪泥沼,既需要法律构筑“不敢骗”的红线,更需全社会织密“骗不成”的教育防护网。
因此,不让孩子陷入诈骗分子的圈套,学校、家长、平台等都责无旁贷,让反诈知识成为中小学生数字时代的必修技能,才能让未成年人远离诈骗套路。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