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短信能赚30元,莫让孩子成电诈帮凶 | 新京报快评
创始人
2025-07-13 17:22:52
0
▲多名中小学生被诱骗成为电诈“帮凶”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图/网络视频截图

当15岁的张同学按下短信发送键时,或许从未想到,每发送一组(20条)能赚30元的“兼职”,会导致多人坠入骗局深渊、金额高达20余万元的刑事案件,更未意识到自己已涉嫌违法犯罪。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北京多名中小学生被诱骗成为电诈“帮凶”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不只是北京,7月9日,云南省河口县公安局也发布警情通报,多名未成年人沦为了诈骗分子的“工具人”。这个暑期,孩子们对“低成本高回报”的轻信,正在成为诈骗犯罪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电诈分子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为其引流作案,性质极其恶劣,也凸显了未成年人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相应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足。

在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通报的5起案例中,涉及15岁到17岁的学生,他们不仅成为了诈骗分子诱骗的对象,还间接成为了犯罪分子诈骗的“帮凶”。发送诈骗短信、拉人进诈骗群、拨打引流电话、出租微信号,这些诈骗手段的前端操作,或者说诱人入局的第一步,都被以极低的价位“外包”给了未成年人。

诈骗分子为何盯上未成年人?从大的背景看,随着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给为诈骗犯罪提供帮助的黑灰产造成了严重打击,涉两卡(手机卡、银行卡)犯罪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未成年人的账号等显然更易绕过监管。

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自身而言,其社会经验匮乏,防范意识薄弱,对类似“日结150元”的利益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被 “轻松赚钱” 的话术攻破心理防线,成为诈骗集团的“工具人”。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尚存在不小漏洞。尤其在当前暑假阶段,大量未成年人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家长又忙于工作,对其使用网络缺乏必要的监护和提醒,很容易让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相似的剧情在不同地域上演,警示我们必须为未成年人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护体系。学校应将反诈教育纳入实践课程,针对暑期“兼职”骗局等场景提前开展专项案例警示,增强学生风险意识;家长需关注孩子的社交动态和资金往来,假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平台则要强化对未成年人账号的监测,对批量发送相似信息的账号启动预警机制等。每一个环节多上点心,社会对未成年人的防护就能更严密一些。

守护未成年人,不仅要打击伸向他们的犯罪之手,更要教会他们识别骗局的模样。针对此次事件暴露的电诈犯罪向低龄群体渗透的趋势,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犯罪泥沼,既需要法律构筑“不敢骗”的红线,更需全社会织密“骗不成”的教育防护网。

因此,不让孩子陷入诈骗分子的圈套,学校、家长、平台等都责无旁贷,让反诈知识成为中小学生数字时代的必修技能,才能让未成年人远离诈骗套路。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幅跑赢,发生了什么?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基金报...
乌克兰称打死两名俄罗斯特工 据新华社基辅7月13日电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13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说,该局当天早上在基辅州发起一次特别行...
永赢基金刘庭宇:关注黄金及黄金... 永赢基金刘庭宇:关注黄金及黄金股的长期投资价值◎记者 王彭 今年上半年,在全球宏观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
长城证券:预计2025年上半年...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中证智能财讯长城证券...
尼日利亚一波音客机冲出跑道 无... 当地时间7月13日早晨,尼日利亚和平航空一架从经济中心拉各斯飞往哈科特的航班在降落时发生偏离,冲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