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手捧着象征回搬新居的“金钥匙”,彭一小区居民周红顺老先生激动不已,“我在这里长大,房子和人一样总会老的,是改造项目让我的‘老家’焕发了新生!”
6月29日,上海市静安区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居民回搬仪式在新落成的彭一小区举行。红彤彤的拱门、热闹闹的锣鼓、笑盈盈的脸庞,让彭一小区充满喜悦的气氛。“41座拥挤破旧的老楼变成17栋崭新亮堂的新楼”“家家有阳台、进出有电梯”“交通、购物、图书馆,一应俱全”“难得的是,身边还是那些街坊老友,邻里之情没有断”……从搬离到回搬,历时近4年的整体拆除重建,让彭一小区居民彻底告别“老破小”,圆了安居梦,也让这一建筑体量大、居民户数多、情况复杂、改造难度高的旧改项目,画上圆满句号。
日日想、夜夜盼,回到了“新家”
彭一小区建设施工期间,周红顺时不时来看看,远远地,白天来,晚上也来,哪一天地基夯实了,哪一天结构封顶了,他都记得。楼房一层层长出来,离回家就一天天近了。
“房子盖得真快,师傅们一直在加班加点,但晚上施工声音轻些,不能扰民。”周红顺说,“看着崭新的高楼从图纸变成实物,心里特别有盼头!”
周红顺今年72岁,从小跟随父母住在彭一小区,在这里长大、成家立业。“过去这里是有名的工人新村,那时候只有表现优秀的工人才能住进彭浦新村,我们这里有不少劳模、先进,也是模范小区。”周红顺说,“当时这里的房子是非常好的,俄式风格,木地板,但时间太久了,房子老了。”
回想起住老房子的日子,每位受访的居民都不自觉地撇下嘴、皱着眉,描述着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心情很复杂。
“过去我们是三户共用一个厨房间,四户共用一个卫生间,生活上的不便可想而知。”彭一小区居民张翠英阿姨刚说完,万月圆老先生又接上话,“我们邻里之间形成默契,谁家来客人要烧饭了,另外两家就主动到外面去吃,不占用厨房。邻里关系好,好多问题就解决了,但早上大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卫生间不够用要排队,真是急啊!”
时光流逝,房子设施陈旧了,墙皮开裂,管道漏水、堵塞,加上共用厨房、卫生间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大家都盼着什么时候能住上新房子。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锋说:“彭浦新村旧改到今年正好20年,历经多年实践,彭浦新村先后探索出‘改扩建’‘加层扩建’‘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模式,在规模上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再到小区整体改造,新建成的彭一小区和商品房几乎无差异,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现在的彭一小区,由新建的17幢高层电梯住宅组成,是上海最大的拆除重建高层小区。不仅每家都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阳台,还配套建设了有1600多个车位的地下两层停车库。小区内老年居民多,小区还配套建设了一幢6层172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
中铁二十四局彭一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陶勇说:“我们能早一天交房,居民就能早一天享受新生活,政府也能减少一天的过渡经费。为了圆满完成任务,我们增加人、财、物的各项投入,平均每天都有500多名员工(高峰时期千余人)在工地上。我们不仅要保证进度,更要保证品质,让每户居民都入住放心房、精品房。最后,我们提前了近半年完工交付。”
走进彭一小区,精心设计的绿化景观带层次分明,既有供居民漫步休憩的林荫小径,也有充满活力的儿童游乐天地,还有适合长者静坐谈心的舒适角落……但最引人注意的,是应小区居民强烈要求而树立的一枚“感恩石”,用以表达对彭一旧改付出过辛勤汗水的人们,共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丽家园。
以百姓所盼,定义“好房子”
彭一小区的新楼房大小、格局各不一样,让人不禁想问,在这整齐划一的新楼房里,到底有多少种房型?“94种!”陶勇说。
中铁二十四局承建的住宅类项目不少,一般居民区的房型最多也不过10种,而彭一小区的这94种房型还是整合、优化而来,原本房型多达282个。
张翠英是彭一小区的老居民,又是楼组长。她深知,彭一小区2110户,282个房型,复杂的房型及房屋属性是重建项目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过去小区建设的年代不同、房产属性不同,有的是产权房,有的是租赁房,有的大,有的小,要拆除重建,需要厘清、理顺的问题就太多了。”张翠英说,要让大家都接受、满意新房方案,在开建之前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有的居民不愿意回迁,希望能够动拆迁,但又舍不得彭一小区的好地段、好配套;有的房子大一些,希望格局更合理、更通透;有的希望满足厨房、卫生间、阳台的需求,还要给孩子预留空间,可房屋面积又太小……
“我们充分听取了居民的意见,历经一年的时间打磨房型,前后修改了20余稿。”李锋说,“光有专业团队不行,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居民的诉求,尽最大可能满足诉求。我们最先梳理出282套户型,反复和居民细致核实后进行修改,最终确定了94套深受居民喜爱的户型。”
有着丰富的建设施工经验的陶勇感叹,旧改项目和商品房建设不一样,是不是“好房子”,不是看房子有多大、多豪华,而是看有没有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有没有千方百计为大家着想,只有赢得居民的信任和认可,这个项目才能顺利完成。2110户居民,肯定众口难调,最后打动居民的是真诚和努力。
“签约第一天,少说来了几百户居民,大家都非常踊跃来签约,都希望能够早一天搬进新居。因为在签约之前,大家都对自己的房子什么样了然于胸,也知道自己希望改善的意愿得到了满足。”周红顺说。
定义好房子或许有千百种标准。什么是好房子?居民说了算。布局好、采光好、绿化美、交通便利、购物便当……彭一小区的居民说,尊重大家的意愿,满足大家所想所盼的房子,就是好房子。
护文脉、建家园,人民城市向善向新
第一批回迁的竟是“它们”!万月圆老先生一进小区就看到了那个他熟悉的“老朋友”,这是一处上海解放战争期间留下来的碉堡。
“这个碉堡原来就在我家窗户外面不到10米的地方,我儿子常在这里玩,没想到施工人员还把它专门安置、回迁了。它见证了上海回到人民的怀抱,也见证了我们回到新家的怀抱。”万月圆说。
解放上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在宝山、大场、江湾区域建造了1500余座碉堡,保留下来的很少,彭一小区的这座非常完好地保存下来。李锋介绍,“碉堡也在彭一小区很多老人、孩子的记忆里,不仅为研究解放战争提供了实物依据,也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感受历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
李锋说:“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党建引领始终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我们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带领群众一起完成好旧改工作,这本身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如今,不管是居民、居委还是建设方、施工方,大家的距离更近了,心也更近了。陶勇说:“在建设施工阶段,中铁二十四局就和街道、居委成立临时党支部,一起攻坚克难,解决疑难杂症,三四年来,大家已经成了一家人。”
除了碉堡,曾经陪伴彭一小区居民成长、生活的“老邻居们”——80多棵香樟、银杏、罗汉松等树木,也历经保护性迁移后回搬,提前回到新家。
“回迁的树木上都挂着一个二维码的牌子,扫码就可以看到这是什么树、树龄多少……”周红顺说,“听说这些树都是迁移到崇明去保护好,等到小区建好了又移回来的。过去想也想不到,会为了这些树大费周章。这证明社会在发展,城市在进步,为了保护这些树做了这么多工作,让我们很暖心,也让我们彭一小区更有温度。”
开启新生活,不忘旧时光。彭一小区居民还是以前的街坊邻居,新房的外观结合新村整体的立面风格进行了设计,小区原有的村史文化馆被保留下来,让“工人新村”的印记不会消失。
回迁新居还不止于住进新房子,配套设施和服务也将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全面打造成集党群文化、社区服务、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真正惠及原有居民,全面提升街区环境。再加上邻近的社区医院、地铁、交通枢纽、菜场、静安区图书馆等,彭一小区及整个彭浦辖区居民的生活将更便利舒适,配套更完善,向高品质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回看彭一小区之变,就会发现,为民造福、向上生长的人民城市,正是源于这贴心暖心的改变与持之以恒的努力。
原标题:《新华每日电讯头版聚焦:2110户上海彭一小区居民回搬新居》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新华每日电讯
上一篇:来额尔古纳河右岸看最美油菜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