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午餐时间,一个个装满不锈钢餐桶的保温箱,就会准时出现在长春市一所所中小学的教学楼里,热乎可口的饭菜飘出阵阵香味。在长春,创新推广的校园“桶餐”,让“热乎饭”入校进班,有效提升了校园餐质量。
中午11点40分,在长春市南关区第一〇三中学校教学楼的走廊里,餐桶整齐码放在保温箱中,宫保鸡丁、牛肉烧南瓜、米饭、蔬菜汤……菜品冒着热气,孩子们手托饭盒,排队依次打饭。“不够吃的同学,随时来添。”值班老师在一旁叮嘱。
长春市南关区第一〇三中学校小学部教学楼走廊内,学生们正在参与分餐。新华社记者 张文嵘 摄“每餐14元,‘三荤两素两主食’搭配,从原料采购到菜品制作,学校有专人全程把关,让孩子们吃得好吃得饱。”该校小学部校长张颖说,“米面油、肉蛋奶等食材原料,都有明晰的采购记录。”
采访中记者发现,和传统的盒饭配送相比,“桶餐到班”的模式减少了分装环节,大大缩短了餐食从出锅到入口的时间,口味更好。学生自助分餐还减少了浪费,学校也可根据孩子们的营养需求调整菜品,优化配比,降低成本,提升质量。
长春市南关区第一〇三中学校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在校学生的男女比例、饮食喜好等,定制出餐,“桶餐”模式下,能够减少80%的厨余垃圾。
长春市南关区华泽学校的食堂里,食堂管理日志本分门别类,清晰记录着每日菜谱、餐品温度、采购加工、家长陪餐等情况。“我们报名陪餐很踊跃。”当日在食堂陪餐的家长朱伟东说,“亲自品尝后,菜品色香味俱全,很放心。”
长春市南关区华泽学校的食堂里,学生家长朱伟东正在陪餐。新华社记者 张文嵘 摄小小校园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供餐方式转变的背后,是长春市加强作风建设,问需于民、为民解忧的系列举措。“盒饭”变“桶餐”,一词之差,背后是一整套服务群众的用心之举。
有的学校加强食育教育,让班级学生们参与分餐工作,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的学校升级改造食堂,将餐厅就餐和“桶餐”进班结合起来,优化供餐方式;有的学校改进了食堂文化,全面加强安全饮食、科学膳食的宣传教育……
长春市教育局与市场监管部门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公示系统建设,开通“家长端口”,在手机上就能看到供餐情况,全市中小学校都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更好地参与监督学校供货验收、食品安全、经费管理等环节。教育部门还与多个部门共同凝聚合力,全面厘清校园餐用餐人数、供餐方式、供餐标准等基础现状,结合工作要求和实际,制定了大宗食材采购、教室就餐管理等92项管理制度,完善入校督导、随机督查等监督体系,确保工作开展有依据、操作有规范、监督有力度。
长春市南关区第一〇三中学校小学部教学楼走廊内,学生们正在参与分餐。新华社记者 张文嵘 摄小小校园餐,就是大民生。如今,长春市已经实现“桶餐”进校园全覆盖,学生用餐满意度超过94%。接下来,长春市还将进一步改造提升学校食堂,强化日常监管,用一顿顿安全美味的“热乎饭”,让孩子吃好吃饱、家长安心放心。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