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万物并秀。黑龙江省友谊县人民法院法官武孟杨第二次来到得力粮食公司普法时,老板吴力一边介绍刚下线的新米,一边激动地说:“今年上半年营业额喜人,目前我们与多家新公司谈成了合作,企业算是彻底重生了!”
得力粮食公司能够重整旗鼓再出发,得益于友谊法院为其量身定制的重整计划草案。
“明星粮企”陷入债务危机
得力粮食公司是当地粮食产业链的“顶梁柱”,为保障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曾获得“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等多项殊荣,公司品牌米销售至广东、四川、福建等多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食品A级产品”。然而,在自然灾害、管理漏洞、资金链断裂的持续打击下,公司2024年已负债8000万余元,濒临破产。
“债主天天上门,生产彻底停摆,职工工资发不出来。”走投无路之下,吴力于2024年2月向友谊法院递交了破产重整申请。
资产被查封冻结、129笔债权申报金额达7766.2万元、拖欠60余名职工工资20万余元……武孟杨查看关键信息后认为,当地“明星粮企”如果一破了之,不单是一家企业自身的消亡问题,还包含前端农户卖粮收入减少、后端地方经济发展受损等深远影响。
如何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落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
“去企业现场看看。”武孟杨和同事带着企业可重整绝不清算的信念,踏上了挽救之路。
“府院联动”量身定制重整方案
“3条生产线仍可正常运转,稳定客户还有8家,员工也愿意和企业共渡难关。”实地查看、了解情况后,武孟杨和同事一致认为,企业重整很有希望。
经专业团队研究后,友谊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依托府院联动机制,尝试通过以保产业、稳民生为核心的系列司法实招让困境粮企重获新生。
精准施策始于精准评估。2024年2月,友谊法院迅速选任评估和审计机构全面清查资产,同步推进财产调查与债权申报,3个月后,企业财务状况逐渐清晰:总资产账面价值4600万余元,评估值3500万余元,负债账面价值为8000万余元,债权申报截止日期前共申报债权7700万余元。
“我们将8000万余元资产负债分层次、分步骤拆解,清晰划分为职工债权、税收债权、优先债权及普通债权四大类别,并制定了详细的清偿方案。”武孟杨解释,“在重整计划中安排了分期按比例偿还方案,让每一位债权人都清楚钱的去向,才能争取理解和支持。”
破产案件牵涉面广、相关利益错综复杂,友谊法院马不停蹄地联合住建、税务、市场监管等10余个部门通过府院联动联席会议解决难题:税务部门为平衡国家与债权人利益,并提升受偿比例,减免了60310元滞纳金;自然资源局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高效完成土地权属变更。
武孟杨感慨:“挽救企业就得抢时间,能合并的会议合并开,能同步的流程同步走。”
“带病”粮企踏上新生路
重整是否可行,129名债权人翘首期盼。
2024年7月,一份59页113项,包含企业现状、债权债务、审计评估、偿还方案等内容的重整计划草案出现在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遗憾的是,因部分小额债权人要求优先清偿债务并质疑粮食加工主业复苏可行性导致草案未通过。
“草案没有问题,只是个别债权人担心自己的权益无法及时兑现,所以我们指导管理人带着财务报表上门算清细账,打消债权人的顾虑。”武孟杨仍对重整信心十足。
7日后,重整计划草案在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
2024年8月,“带病”粮企踏上了新生路。
3个月后,武孟杨第一次回访时,吴力介绍,盘活的3596万元资产中,超80%用于恢复粮食加工主业,公司将战略重心转向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通过技术升级、供应链优化等举措,现已扭亏为盈。
“保住得力粮食公司就意味着保住一条粮食产业链、稳住百人就业、保住黑土地粮食安全。”友谊法院院长李德福表示,这起案件是坚持“可重整的不清算”的典型司法实践,为同类型困境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重生路径。
6月29日,武孟杨再次来到得力粮食公司时,看到3条稻米加工生产线正开足马力,40多名职工有序作业。
“企业为职工补缴了14个月的社保,我上个月拿到的工资比停产前还多100元。”职工赵大姐既高兴又感慨,“机器重新转起来,我们就安心了,厂子活了,饭碗就保住了!”
(文中企业及当事人均为化名)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
记者:赵丽丽|通讯员:丁 宁
见习编辑:杨鸿|联系电话:(010)67550939 |电子信箱:fyxw@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