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吴亚飞
7月11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如何理解《决定》主要内容?7月12日举行的解读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财经办主任罗蓉围绕五个“关于”进行详细介绍。
关于文商旅体品牌塑造
成都将实施全球品牌推广计划
“品牌就是形象、就是口碑,凝练形成具有天府特色、成都韵味的文商旅体品牌,是提升成都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罗蓉介绍,全会充分观照历史文化根脉、城市精神内核、市民群体记忆,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这一城市形象框架下,提出持续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成都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战略定位,已成为成都最鲜明、最独特的城市标签,也是市民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幸福成都”则是城市“烟火气”与“活力感”的鲜明注脚,不仅展现了市井生活、巴适安逸的幸福,也蕴含着拼搏奋进、收获成就的幸福。
塑造这一品牌,成都要实施全球品牌推广计划,着力构建以大熊猫为标识的全球推介体系,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商圈,建设城市消费新地标,培塑更多展现锦绣山水、蜀风雅韵、巴适安逸的文旅新名片,让“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成为文旅风尚和消费潮流。
关于构建多元融合产业体系
要构建头部引领、腰部支撑、专业协同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既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又是拉动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全会提出推动文商旅体产业链式协同、集群发展、能级提升,不断释放文商旅体联动供需两端、畅通经济循环的“乘数效应”。
具体来看。文化产业方面,成都要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深化文艺创作“攀原登峰”行动,大力培育文创产业,繁荣音乐创作和音乐消费,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和国际音乐之都。
商贸产业方面,成都要“一圈一策”推动商圈能级提升,“一店一品”做优做强国际美食产业,“一链一展”提档升级会展博览产业,构建首发经济全链条生态,加快建设国际美食之都和国际会展之都。
旅游产业方面,成都鼓励申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低空旅游、医养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和婚旅经济、票根经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体育产业方面,成都要健全国际高级别、高能级单项、自主品牌、全民健身赛事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全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园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成都要深入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培育高能级产业载体和市场主体,构建头部引领、腰部支撑、专业协同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关于丰富全域全貌场景供给
打造都市、山水、乡村三大场景
场景是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产品呈现。近年来,成都一些区(市)县和旅游景区创新打造出一批以沉浸式、体验感、互动性为特点的消费场景,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场景融合为牵引的发展路径。
罗蓉介绍,此次全会突出游客需求导向和满意标准,提出打造都市、山水、乡村三大场景,向市民游客呈现一座“入可享都市繁华,出则拥山水诗意”的立体城市。
都市场景方面,将依托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时尚范的市井都市,整合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遗址遗迹等人文资源,打造新“十二月市”消费品牌,丰富拓展城市生活消费空间,以“八街九坊十景”串起老成都的千年文脉,让市民游客在街坊里巷中品味都市烟火的慢耍快活。
山水场景方面,将依托全市725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和525条大小河流等“两山一环”绿水青山生态本底,融合发展徒步穿越、攀岩滑雪、低空滑翔、峡谷漂流、露营骑行等新兴业态,丰富都江堰拜水、青城山问道、龙门山越野、鲁家滩看山、西岭玩雪、龙泉观日等游玩体验,打造进山游玩打卡地和滨水体验岸线,让市民游客在山水林野间邂逅“诗与远方”。
乡村场景方面,将依托十余万个川西林盘等独特乡村资源禀赋,高水平建设天府乡村旅游风景廊道,支持有条件的古镇名村引入电竞、戏剧、音乐等专类新潮消费业态,创新“农事+研学”“乡村+赛事”“院落+戏剧”等融合场景,拓展安仁博物馆、白鹿音乐旅游、安靖蜀绣文化等特色场景,提升崇州竹艺村、蒲江明月村、新都三河村、温江高山村等一大批特色村影响力,打造更多特色小众旅居目的地,以田园筑景、让乡愁归乡。
关于拓展内外循环市场空间
实施“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
以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全会聚焦畅通内外双循环,着力推动更多国内国际游客“引进来”、更多蓉品蓉企“走出去”。
以游客为中心,成都要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完善入境游全周期服务,开发国际过境转机旅客“免费体验城市”项目,推动入境通信、支付、退税等便利化,加密与国内重点城市群交通联系,探索建立西部城市旅游联盟,深入开展消费满意城市提升专项行动,吸引更多游客从“头回客”变身“回头客”。
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支持企业出川出国参展,建设一批全球供应链服务站、海外仓、“成都礼物”海外店,高水平打造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帮促蓉品闯世界,助力蓉企拼未来。
关于深化融合发展改革创新
加强科技、要素、体制机制支撑
文商旅体要融得了、融得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和关键要素保障。为此,全会提出加强科技、要素、体制机制支撑,链动文商旅体全领域全业态全链条发展。
聚焦科技赋能,要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核心承载地,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新型显示等技术研发与转化,创新创造更多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互动、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从主体创作向主客共创转变的新产品、新模式。
聚焦要素支撑,要在空间利用、混合用地、土地出让等方面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好人、地、钱“组合拳”。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倡导绿色消费,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强化工作闭环管理,以务实作风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