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青年报
盛夏来临,恼人的蚊子大军卷土重来。它们不仅留下红肿刺痒的“包”,更可能传播登革热等致命疾病。另外,尽管我国已获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全球疟疾威胁依然严峻,输入性病例风险犹存。如何在这场“人蚊大战”中守住健康防线?科学防蚊灭蚊的基础与关键在于全民参与治理蚊虫孳生的环境。
蚊子一生中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蚊4个阶段,除了能飞行叮咬人的成蚊阶段,其他3个阶段都离不开水。一瓶盖积水,足以孵化上百只蚊虫。因此,治蚊先治水,断水是断蚊虫之患的根。
在家庭中,需注意花瓶、水养植物每周应彻底换洗;及时清理地漏、托盘积水、空调与冰箱冷凝水,可投入1%的双硫磷沙粒剂长效控蚊;废旧瓶罐需倒置存放,避免露天积水。
蚊子繁殖周期仅7天,每周一次“积水大扫除”即可打断繁衍链。据研究,多地疾控部门统计,彻底清理孳生地可降低蚊虫密度80%以上。这个夏天,让我们以“翻盆倒罐”之微力,筑起无“蚊”健康长城——因为每一处积水的消失,都是对登革热与疟疾最有力的宣战。
对于一些功能性水体,如果确实无法清除,也可投入1%的双硫磷沙粒剂长效控蚊幼。
在社区与公园环境中,要填平洼地、疏通沟渠,给湖泊、池塘定期清淤;观赏水池可放养食蚊鱼,实现生态控蚊。
在工地与回收站等场地,露天器械设备需遮盖防雨,废旧轮胎内部填沙或开孔引流,杜绝“死水藏蚊”。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美德副主任技师强调:“物理防蚊安全又可靠。”蚊帐构筑睡眠安全区、电蚊拍精准击杀零散蚊虫、灭蚊灯需放置于隐蔽角落配合关灯使用,方能提升灭蚊效率。如环境治理与物理防治不及时,化学防治可以应急快速控蚊,但需注意科学合理使用。
避蚊胺(DEET)久经考验能有效驱避蚊虫,涂抹于裸露皮肤一般可持续防护3-4个小时;蚊香与电蚊香(液/片)在傍晚室内无人且密闭使用30分钟以上效果最佳,传统盘式蚊香烟雾可能损伤呼吸道,相比之下电蚊香更安全。
同样,使用杀虫气雾剂也要在黄昏前后、45度角向上喷洒,室内无人密闭30分钟以上。应用化学药物灭蚊还要注意科学合理,防止盲目喷洒反而会污染环境,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产品,以延缓蚊子出现抗药性。
被蚊虫叮咬后疯狂抓挠会加剧皮肤红肿。专家提示:指弹痒处替代抓挠;涂肥皂水、炉甘石液等可缓解皮肤过敏与炎症反应。
专家特别警示: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者,务必携带防蚊蚊帐和驱蚊剂,日常工作生活要注意防蚊灭蚊;归国后若出现“打摆子”(忽冷忽热、大汗淋漓)疟疾典型症状、“三红”(面红、颈红、胸红)或“三痛”(头痛、眼眶痛、骨骼肌肉痛)的登革热典型症状,须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在居家或住院期间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本文科普内容由北京市疾控中心提供专业支持)
下一篇:葱油这只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