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抒颖 广州报道
上市之初威风了一阵的周六福,股价近期震荡下行。
2025年7月11日,周六福收于34.6港元/股,下挫7.49%,总市值为149.66亿港元。相比26.7港元/股的开盘价,周六福当下的股价仍有不小涨幅,但与上市时被热捧相比,投资者的心态已然变化。
上市之前,周六福热度颇高。在认购阶段,周六福全球发售5382.92万股H股股份,香港公开发售占43.48%,国际发售占56.52%。定价24港元/股,全球发售净筹约11.93亿港元。
周六福被热捧的外部因素之一,是老铺黄金股价屡创新高,市场寄望周六福成为下沉市场的“王者”复制老铺黄金的奇迹,但它似乎“后劲不足”。上市仅两周余,周六福股价已经坐过山车一般,冲上过52.5港元/股的高点又迅速回落。
周六福走的是与老铺黄金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它的扩张主要通过加盟,而且没有自有工厂,对加盟商是“合作”的关系,双方没有强绑定,加盟商的货品可以不全部从周六福采购,采取了一种完全“轻资产”的卖品牌模式。
同时,从资本市场的实操角度,周六福股权过于集中以及上市前的突击分红,也为这家黄金饰品企业未来的股价表现,罩上了不确定性。多重夹击下,周六福股价掉头向下。
失去品牌光环
由于黄金饰品本身具有保值的特性,原材料的价格相对透明,多数非一口价产品的定价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当日金价,二是加工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主要基于品牌知名度、做工精美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品牌效应高的品牌,能够在金价定价上略有溢价,加工费也要比同行更高,周大福、周生生等老字号品牌莫不如此。
周六福却“反其道而行”,它的店铺主要由加盟店构成。2024年,周六福共有门店4129家,但其中97%以上为加盟店。这些加盟店堆起了周六福的庞大店铺网络,也为周六福堆起了营收的半壁江山。
招股说明书显示,周六福加盟模式的收入源于向加盟店销售产品及向加盟商收取服务费。这笔费用的构成是,周六福允许加盟商不从周六福采购商品,而向授权供应商外购产品,并在公司入网后使用公司品牌进行销售,公司基于周六福的品牌价值,向其收取加盟服务费、产品入网费;此外,周六福还向授权供应商收取供应链管理费,向装修服务供应商收取装修管理费,这部分费用统称为“其他服务费”。
这是类似于“贴牌”的销售模式。2022年至2024年,周六福向加盟店销售产品的收入分别约为8.43亿元、20.2亿元、20.41亿元,收取服务费的收入分别约为7.98亿元、8.33亿元、8.49亿元,对营收的占比分别为52.9%、55.4%及50.5%,占当期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周六福的这种“加盟”模式,相较于其他金饰品牌约束和联系均显得力度较弱。公开资料显示,周六福与加盟商的加盟协议一般为期一年,可经双方同意后续期,同时周六福不禁止加盟商成为其他品牌的加盟商。
对于消费品牌而言,这种模式是把双刃剑。一位水贝黄金的商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饰主要是卖品牌,消费者会认为周大福、周生生和老铺黄金这些它的做工更精美,其他品牌就是比不了。“周六福的货多数是普货,没有太强的品牌效应,长期来看这个品牌的特色也不是很鲜明。”
投资者用脚投票
周六福的基本面情况,在投资者眼中是明牌。市场对之的态度也相对明确,周六福的加盟模式是他的特点,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投资者对之的审视,还来自于资本层面的操作。
上市仅两周余,周六福的股价坐了过山车,经历过冲高,目前正在回落中。尽管有初期投资者短期持有、高频交易的因素影响了股价的走势,但资本市场对一个标的会采取严格的态度,而周六福目前看来,仍存亟待改善的方面。
一个典型的事实是,周六福目前的股权颇为集中。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周六福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李伟柱持有周六福约66.72%的股权,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总经理李伟蓬(李伟柱的哥哥)持有26.97%的股权。即便上市之后,周六福创始人兄弟仍握有83.4%的话语权。
而在上市之前,周六福也曾突击分红——2023年,周六福宣派分红3亿元,2024年3月,宣布分红3.48亿元;两个月后,周六福再度分红2.97亿元。这意味着,仅在2024年,周六福珠宝光2024年就派息6.45亿元。考虑到持股比例,周六福分红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创始人兄弟李伟柱、李伟蓬。
股权高度集中、上市前突击分红加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尚需论证,周六福在港股的海洋中能否被投资者看中,仍是未知数。
从周六福所处的行业来看,其也并非没有机会。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金饰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和购买力,因此中低端市场同样存在大量机会。品牌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产品设计、质量控制、营销策略、渠道建设等多重因素。例如,周大福、老凤祥等也是通过各自的品牌定位和运营策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产品设计、质量控制。营销策略、渠道建设,这是依赖加盟模式的周六福目前均需要补齐的短板。“贴牌”生意虽好,但消费品牌只有不断地提高品牌的美誉度以及知名度才能够走得长远,这是企业经营颠扑不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