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迟文杉
“体重没变,衣服尺码却越穿越大。肩宽变窄、腰围收细、裙长短了一大截。”来自北京的张女士在商场买衣服时,一个劲儿地感慨。近年来,“成人女装尺码越来越小”的讨论频频登上热搜话题。不少女性消费者表示,尺码“缩水”给自己日常选购衣物增添诸多不便,甚至无端遭受身材歧视。
“这件没有你的码数”
“以前去店里都是买M码的,现在竟然穿不下L码的。有的款式没有相应的大码,挑来挑去都买不到合适的。”张女士说,当下女装尺码普遍“缩水”,许多店铺提供的最大尺码仅到L码,“但凡设计新颖、款式别致的服装,几乎都找不到适合微胖身材的尺码。”
身高172厘米、骨架偏大的吴女士也面临同样的困扰。“我的BMI(体质指数)处于健康范围,但穿不进一些主打款式,只能买大码女装。”吴女士说,大码女装区的衣服过于宽松、设计缺乏美感,“觉得自己被市场抛弃了”。
在各大购物软件上,“辣妹风”“BM风”等风格的服装成为市场主打款式。其中,“BM风”是一种以“短、露、紧”为主要特点的穿搭风格,许多女性把能穿上该风格的衣服当作“好身材”的象征。
部分商家还将小尺码与“好身材”画等号,以不合理的审美标准给消费者设置门槛。如有的店员会用“这件没有你的尺码”“你穿不下,别试了”等歧视性话语,不让身材较为丰满的女性试穿衣服。
“每次逛完街都会产生身材焦虑”
长期盛行的“白幼瘦”审美是女装尺码不断缩小的重要原因。这种审美将纤细身材视为美的唯一标准,如同无形标尺,衡量着女性的外貌与价值。众多网红博主在社交平台展示紧身、露肤度高的穿搭风格,进一步影响普通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为迎合流行趋势,商家便钟情小码服装。
“从市场反馈的结果看,小码衣服确实表现最亮眼。当上线了一批新品后,访客量、加购量突出的都是小码服装。”在电商平台经营女装的严女士说,小码衣服销售速度快,是进货优先选择。
多年前,我国就发布了服装号型的国家标准,对女性服装的号型定义、标志、应用和系列等进行规定。但该标准仅是推荐性标准,企业可基于自身品牌定位灵活调整。一位服装加工厂经营者表示,目前不少服装类网店自己做服装设计,再找工厂拿货。从产品设计、面料选择到尺码设定,均由网店主导,工厂仅根据需求生产。
一些商家故意将尺码做小,美其名曰“修身”“好看”,甚至以“穿小码衣服是对女性身材的检验”等为话术,规劝女性向“缩水”衣服妥协。“好不容易减肥15斤,去店里试穿L码裙子,拉链依然拉不上。”受女装尺码“缩水”困扰许久的小翟说,“每次逛完街都会产生身材焦虑,不知道要瘦到什么程度,才能穿上漂亮的裙子。”
拒绝片面的审美观
受访消费者呼吁,服装行业要建立更加健康和积极的行业规范;服装生产商要确保尺码标注准确;商家要在商品详情页详细列出具体尺寸数据,同时正视女性身材的多样性,丰富产品尺码体系。
对消费者而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很重要。所谓“标准身材”“标准尺码”,不过是人为设定的刻板标签,美从来没有固定范式。每位女性都蕴含着独特魅力,与其在试衣间焦虑叹息,不如以平和心态接纳真实的自己,在自信与从容中绽放光彩。
“衣服合不合身、穿得好不好看,才是我的标准。XL的,我同样可以大方展示。”20岁的女大学生可可表示,衣服本应服务于人,舒适才是根本,健康的身材才是好身材。
编辑: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