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企业如何主动承担环境责任,成为政策制定者与商业领袖的核心议题。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终身讲席教授、高级投资风险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宁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在中国中心举办的曼大全球在职MBA项目及金融管理在职硕士项目面对面工作坊期间接受媒体专访。他在上海与北京两地的公开大师课中,围绕"环境赤字""碳关税"与"公平转型"等关键概念,深度剖析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策逻辑与企业应对策略,并结合其教学经验,提出推进公平、有韧性的可持续转型路径。在全球ESG浪潮中,曼彻斯特大学持续为中国管理者提供面向未来的商业洞察与国际化发展平台。
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终身讲席教授、高级投资风险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宁绿色金融转型关键之一:从"环境赤字"走向企业责任内化
在公开课及访谈中,高宁教授系统阐述了"环境赤字"与"碳关税"等核心概念,并进一步指出企业应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运营。
他表示,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往往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大于其回馈,由此造成"环境赤字"。从经济学视角看,这一概念反映的是企业行为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成本——例如工业废水的排放不仅影响公共健康,也加重社会的医疗负担,而相关成本却未由企业承担。当前多数企业只计入私人成本(private cost),而忽略了其环境外部性。
为推动企业对其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负责,政府出台了如"环境税""碳关税"等政策工具,旨在将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政策转变,意味着企业需正视并承担由其运营所引发的环境后果,进而带来"转型风险"。高教授指出,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政策动向及其对业务模式和现金流带来的影响,未雨绸缪,以实现稳健转型。
中国绿色金融的进展与挑战:政策推动与转型公平性并重
谈及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高教授指出,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在该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早在2012年,国家便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推动银行体系根据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授信。2015年,更进一步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从金融维度加速企业可持续转型。2018年,环境保护费被正式升级为环境税,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具约束力的制度保障。
产业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便是政策引导与市场响应的成功范例,部分领先企业已在全球市场具备竞争力。此外,"低碳城市""绿水青山实验区"等地方性政策亦为环境转型注入持续动力。
然而,转型并非没有代价。高教授强调,环保政策的推进可能带来企业运营成本上升、现金流波动等风险;而在企业内部,政策成本的分配亦需关注公平性。例如,他在近期研究中发现,部分企业在应对环境税负担时,可能倾向于通过压缩员工薪酬而非高管薪酬来缓解成本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转型过程中的不公平"。
因此,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亦应关注社会层面的公正性,推动"公平与正义的转型",为员工提供技能更新与保障支持,确保每一位参与者在绿色转型中都有机会成长与获益。
融合实战与理论:在职教育助力管理者认知升级
自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设立以来,在职项目持续吸引了来自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国有企业等多元背景的中高层管理者参与学习与深造,充分体现了其课程体系的广泛适用性与前瞻性。高宁教授表示,许多中国学员在企业一线深耕多年,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但在全面理解企业价值创造与评估逻辑方面仍存在认知空白。
工作坊中,教授引导学员从财务角度系统思考企业价值、评估标准及创造路径,特别强调"相关现金流"的识别与"风险调整折现"的应用。他指出,现实中许多企业在项目评估中常忽略某些关键现金流,或错误地将非相关支出纳入考量,导致项目决策偏差,影响公司整体绩效。
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中,学员积极参与,结合自身工作场景深入讨论,使课程真正实现"知行合一"。高教授亦表示,教学过程不仅是对学员的启发,也加深了他对中国企业管理转型需求的理解,是一次互相成就的学习旅程。
助力职场跃迁:曼彻斯特大学在职硕士项目概览
在环境成本显性化、金融体系数字化、风险控制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领袖亟需兼备深厚理论基础与灵活应变能力的知识体系。曼彻斯特大学的全球在职MBA项目,正以18至24个月的弹性学习方案,为国内希望突破职业瓶颈的管理者们提供破局之道:
• 欧洲一流的商科师资
• 原汁原味的英式教育体验
• 高度灵活的授课模式
• 遍布全球的精英校友网络
• 即学即用的实战管理技能
• 与英国本部全日制学生一致的硕士学位
如需了解曼彻斯特大学全球在职MBA项目及金融管理在职硕士课程详情,欢迎访问我们的官网。加入我们,打造全球化领导力基因,开启职业发展的全新篇章!
编辑:侯宜均
上一篇:69只股中线走稳 站上半年线
下一篇:我市作家刘怀远 两部新作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