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走进鲁南:追寻钢轨上的烽火传奇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彭 冲摄“复兴号”高铁从北京出发,飞驰向南,150多分钟就横跨600余公里。鲁南大地上的滚滚麦浪,已在眼前。
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曾镌刻了一段传奇——抗战时期,津浦铁路上,一支威名远扬的人民抗日武装,扒铁轨、炸桥梁,撞火车、截物资,杀鬼子、惩汉奸,让敌人心惊胆战。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传扬,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心目中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队伍。
从津浦路到京沪线,时代飞速前进。回望来时路,眺望新征程,习主席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铁道游击队”的故乡,追寻铭刻在钢轨上的烽火传奇。
机智灵活、英勇善战,就像“插在敌人血管上的尖刀”
乘车在煤城枣庄的街区中穿行,人们仍能捕捉到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旧影。
老街边,一段段遗留的铁轨,仿佛是通往沧桑历史的指引……沿着轨道而行,记者来到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刚进门,大厅正中陈列的火车头和车厢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一瞬间,那段熟悉而激昂的旋律在记者的脑海里响起。
近代时期,满载煤炭的列车沿铁路线轰鸣着驶向远方,带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也引来了侵略者的利爪。中国煤炭博物馆,收藏着一张日本人使用的《满支炭矿要览图》,上面标示有当时东三省及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煤矿、煤种分布产地。
枣庄是中国东部地区能源重镇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前,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华资煤矿——中兴煤矿公司。1938年3月,日军占领枣庄后,开始对这里疯狂掠夺。
如果不掠夺中国的资源填充“战争机器”,日本的侵略必然难以为继。一条条连接矿场和城市的铁路线,是敌人赖以存活的生命线。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略者累计从我国掠夺煤炭约10亿吨、铁矿约1.8亿吨、铜矿约150万吨、铝矿约10万吨,还有大量的非金属矿产。
为了切断敌人的“输血管”,一支由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穷苦农民、小摊贩等组成的抗日队伍,在铁道线上舍生忘死,与日寇周旋7年之久。
他们,神出鬼没——
在纪念馆最前面的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武器装备,而是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炭火盆、秤、算盘、墨水、茶壶等。
“这支队伍是在枣庄抗日情报站基础上建立的,兼有游击队和地下党的性质。”讲解员王茜说,铁道游击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斗争,活动区域和敌人基本重叠。
为了保存自己,队员们一会儿是矿工、搬运工,一会儿又是经理、账房先生……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巧妙活动,通过不同身份获取和传递情报。
他们,出奇制胜——
展柜里,静静躺着一张处方。灯光下,处方上的文字看似平常,但每一个药名里都含有重要信息,连起来就是一次行动的时间和地点。
靠着这样机智灵活的方式,铁道游击队想尽一切办法牵制敌人。夜袭洋行杀特务、潜入敌营炸鬼子,车站、车厢,集市、乡村,仓库、据点……处处可出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1940年5月,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名;7月,袭击日军押款列车;8月,破坏津浦铁路韩庄段,致使日军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枣庄至临城1.5公里铁轨,砍断电线杆百余根,使日军的通讯和交通同时瘫痪……”讲解员拿给记者一份铁道游击队的战报资料,印证了人们对铁道英雄的那句称赞:机智灵活、英勇善战,就像“插在敌人血管上的尖刀”。
“为了对付铁道游击队,日军在沿途火车站派驻重兵,在重要路段两侧修筑了既深又宽的封锁沟、封锁墙,组建了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王茜告诉记者,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游击队员们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直到胜利。
1945年12月,铁道沿线的1000多名日军向这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队投降,成为二战史上不多见的一幕。
抗日战场处处在,抗日英雄数不清
纪念馆的墙上,一幅名为《黄埠庄激战》的油画引人注目。画中,铁道游击队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跃出战壕、手端钢枪,向敌人猛烈开火……
令人痛惜的是,在黄埠庄激战中,洪振海被敌人击中要害,壮烈牺牲。
纪念馆的另一面墙上,有一幅铁道游击队领导成员结构图。讲解员告诉记者,除大队长洪振海外,铁道游击队有3任政委在与日寇的战斗中牺牲。
传奇本是铁血铸。铁道游击队三中队指导员张静波曾讲述两任搭档牺牲的经过——
第一任中队长张绍顺,在“反扫荡”战斗中,带领队员阻击敌人,身负重伤后,他命令其他队员撤退,独自断后。牺牲时,张绍顺身上有几十个枪眼、六七道刀口……
第二任中队长刘钢,攻打日军据点时,亲自带领爆破组端掉了炮楼。激战中,他腹部中弹,肠子流了出来,他用手把流出的肠子塞回去,又接着战斗……最终,他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这样的牺牲,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处处可见。铁道游击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一位党史专家介绍。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铁道游击队并不只存在于一处,抗战之时,中国绵延千里的铁路线上,到处都有英雄的身影。
1935年,日本《东京时报》报道说:“反满抗日的铁路游击队犹如江底的蛟龙,把5列军车牢牢地锁在牡丹江两岸。这是日本军在中东铁路上最惨重的一次失利。一个不得不重视的事实是:反满抗日势力破坏中东铁路的活动,将会长期存在。”
1935年至1940年间,东北各地的铁道游击队与抗联部队密切配合,成功进行了大大小小100余次战斗,累计打死日军3000多人……
胶济大队,活跃在连接沿海与内陆主要干线之一的胶济铁路上;中共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在浙赣铁路沿线的破坏行动受到浙东上级嘉奖;在平汉和陇海铁路交会的郑州,平汉铁路破坏总队在周边7条铁路线上共炸毁机车1690余辆、钢轨330多里,毙伤日军1.3万余人……
抗日战场处处在,抗日英雄数不清。不仅手无寸铁的工人、农民拿起了武器,民族资本家也奋起抵抗——近代时期,中兴煤矿公司发行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第一支股票。铁道游击队的许多队员都曾是中兴煤矿公司的矿工。1938年,中兴公司将停靠在连云港的3艘轮船炸沉,以封堵航道入口,阻止日军舰艇入港。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以军事斗争为中心,武装的和非武装的,政治的、军事的和思想文化的,公开的和隐蔽的,前线的和敌后的,种种斗争形式密切结合,种种战争手段灵活运用。只要一息尚存,斗争便不会停止。敌人侵略的脚步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军民斗争的战场。
纪念馆研究人员孙中启告诉记者,1942年至1944年,铁道游击队承担起我党一项重要的秘密交通线任务,先后护送千余名党政军干部往返延安。
1943年11月,经此去延安的陈毅,在过微山湖的船舱里,告诉负责护送的铁道游击队政委杜季伟,打鬼子也像是在下棋:“不过,你们不是用棋子,是用枪子和智慧。咱们毛主席也在下棋,和鬼子下,和蒋介石下,这个棋盘可大喽!是全中国!棋子嘛,是你、我、他,是一切的抗日武装。只要咱们按毛主席的意图走,抗日就一定能胜利!”
“这段风趣而又深刻的话语,鼓舞了铁道游击队的指战员们。”孙中启说,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势和残忍的手段,铁道游击队的必胜信念,正是来自灵活运用党中央和毛主席所制定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停止。”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的论述跨越时空,至今依旧振聋发聩。
一部传奇,如精神的火炬,点亮一代代人的奋进之心
7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红色经典影片将再登荧屏。
读罢这则新闻,纪念馆馆长翁军告诉记者,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那部黑白老电影《铁道游击队》,早已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80多年,足以让人们遗忘很多往事。但那些反映伟大抗战的传世之作,却时刻唤醒我们的集体记忆:这个民族曾有过怎样的艰难和困苦,又有着怎样的果敢与坚强。
“你可知道,以铁道游击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已经超过12部,这创下了红色主题的传播纪录。”翁军如数家珍:2016年贺岁档,电影《铁道飞虎》在中国和北美、西欧等地同步上映;2022年,热映的战争动作片《铁道英雄》,入围第17届金鹿奖。
游击队员们“爬飞车”“搞机枪”“撞火车”“炸桥梁”的年代早已远去,但中华儿女誓将热血筑长城的铮铮铁骨,依然铭刻在人们心间。一个又一个艺术版本记录着那段动人的抗日传奇,留给世人的是不同的解读、相同的感动。
著名作家刘知侠,两次越过封锁线去敌占区,与铁道游击队队员同吃同住同战斗,创作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铁道游击队》连环画,再版20次,重印47次,累计印发3600余万册,是中国连环画出版史上再版次数最多的现实题材作品。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在公演中备受观众好评的舞剧《铁道游击队》,荣获“文华大奖”。
红色的传奇,成为长盛不衰的文化热点。小说、连环画、电影、电视剧、舞剧、交响诗、评书,几乎能够表现这一内容的各类文艺样式都有了。甚至,在网络世界里,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也有不少拥趸。一家数码公司制作的电脑游戏《铁道游击队》,玩家可身临其境地爬飞车、打鬼子,过足英雄瘾。
什么是传奇?“所谓传奇,就是时间流逝了,但故事依然在。”而那些铭记、怀念、演绎、传播传奇的人,向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献上了自己的花环。
“我就是听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长大并且参军入伍的。”枣庄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负责人说,“那些出奇制胜、大显神通的故事早已深深地印入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
烽火中铸就的红色传奇,化作大地的滋养,鼓舞着这片热土上的一代代青年,追寻英雄梦,从军去报国。
在枣庄人民英雄纪念园,我们和一个个年轻的名字相遇——
2007年3月2日,海拔46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突降大雪。为了营救滑落山崖的战友,23岁的班长靖磊磊挺身而出,在雪崩中化作了冰雕。他被追记一等功,所在班被授予“英勇顽强团结互助模范班”荣誉称号。
2008年5月31日,汶川县映秀镇,第64次飞进震中运送救灾物资、抢运伤员的邱光华机组不幸失事,机组中唯一的士兵张鹏,刚刚完成第170架次物资装卸任务。他被追记一等功,所在单位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
“他们都是听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长大,都是这片热土上的英雄儿女……”这位负责人介绍,追随英雄的脚步,近3年来,枣庄市每年报名参军的适龄青年达1万余人;仅2024年,当地收到枣庄籍官兵立功喜报350余份。听着铁道游击队故事长大的有志青年,在强军征程上奋勇争先。
红色的热土,英雄的儿女,可爱的人民。一部传奇,如精神的火炬,点亮一代代人的奋进之心。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记者循着歌声望去,铁道线上,一座座过去运输煤炭的火车站,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铁站取代。曾历经战火洗礼的城市,正从“百年煤城”向“北方锂电之都”的目标迈进……
车轮滚滚向前,见证民族崛起。那种英勇顽强、生生不息的精神,鼓舞着新时代的中国人书写新的传奇!
素材支持:吴 杰、宫之勇、马玉彬、李国鹏、刘 含、王红镖
融媒文案:刘 晶、张育源
视频拍摄:焦 阳、惠继萌
视频剪辑:焦 阳、颜 瑞
技术支持:戴 斌、孙 浩
融媒推广:臧晨雨、王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