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新闻网
1933年6月15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图为大会代表合影。河北日报资料片在张家口市桥东区东兴街,一座六棱灰塔巍然矗立。塔身上,“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烈士纪念塔”几个大字雄浑有力;塔顶,刹尖斜指东北方向,象征着抗日同盟军收复东北失地的坚定信念。
1933年春,日军攻占热河,并向河北、察哈尔进犯。5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帮助和推动下,冯玉祥在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武装保卫察省,进而收复失地,求取中国之独立自由。有一分力量,尽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尽十分力量,大义所在,死而后已……”同盟军成立当日,总司令冯玉祥通电全国,主张联合抗日,收复失地。
义旗初举,四方响应。抗日同盟军得到共产党人的大力帮助,共产党人在同盟军中积极进行抗日宣传、组织工作,广泛发动群众支援同盟军,同盟军队伍很快由数千人发展到10万余人。
6月20日,冯玉祥任命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率部北上迎击日伪军。蔚县、宣化等地的群众积极运粮、募捐、慰劳同盟军,多伦农民组织了5000多人的武装自卫力量,参加战斗。
6月下旬至7月初,饷弹两缺的同盟军浴血奋战,以伤亡16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和多伦四县。到7月12日,同盟军乘胜收复察哈尔省全部失地,全国人民十分振奋。
抗日同盟军的成立和浴血抗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援,北平、天津、河北等地的学生、工人、农民成批地到张家口参加抗日同盟军。《大公报》报道:“张垣车站附近大小客栈,人客充满,几无空房,多系闻起事后,前往投效者。”
同盟军收复多伦后,对日采取妥协政策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日同盟军采取软硬兼施的破坏政策,调集兵力进行“围剿”。冯玉祥在日蒋夹击、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迫将察哈尔省军政大权交国民党政府,随后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并离开张家口。
10月中旬,抗日同盟军剩余部队在北平近郊遭受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联合进攻,终因众寡悬殊、伤亡惨重、弹尽粮绝而失败。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虽然遭到失败,但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同部分国民党人局部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及其经验,对于推动全国的抗日运动,促进国共两党以后的合作抗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