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 章 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占 康
7月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自4月30日返回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见面。
见面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神舟十九号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目前,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神舟十九号乘组身心状态良好,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待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并进行健康评估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新华社发
蔡旭哲属龙,宋令东、王浩泽属马,这个组合也被公众称为“龙马乘组”。阔别两个多月,“龙马乘组”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神采奕奕,状态良好,对他们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每次执行飞行任务,都不是上一次任务的简单重复,而是向着更高层次的不断跨越。”先后执行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的指令长蔡旭哲,见证和参与了空间站从建造阶段到应用与发展阶段的跨越。
在神舟十九号任务出舱活动中,蔡旭哲创造了多项纪录:首次出舱以9小时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两次飞行任务累计完成5次出舱活动,成为当时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出舱活动是一项重活,也是一项大活。”谈及出舱处置载荷适配器意外卡滞问题时,蔡旭哲回忆,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专用的工具,并且舱内航天员还要首次操作机械臂的姿态。通过天地双向视频通话,地面支持人员对乘组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沟通,任务顺利完成。“每次出舱任务的顺利完成,都是地面航天科技工作者支持的结果,都是乘组一心、天地一体密切配合的结果,也充分验证了舱外航天服、空间站机械臂等的可靠性,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成熟与自信。”蔡旭哲的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年轻一代在前辈们的帮带下,在所有航天人的托举下,承担起了他们这代人的责任。“打开舱门那一刻,就是圆梦时刻。”作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90后航天员,宋令东在现场动情地说,“在最好的年纪,祖国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平台,给了我们追梦圆梦的机会,这既是崇高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太空菜园”也迎来新成员。见面会上,宋令东分享了在轨首次尝试种植甘薯的经历。返回前,他按照地面指令采集样品并带回,为验证甘薯作为长期太空飞行食物来源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神舟二十号乘组分别之前,我们还特意给他们扦插了两株甘薯苗,把这份希望和快乐传递下去”。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她以细腻的操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柔和的心理底色,为整个乘组注入了新的能量。
在轨期间,神十九乘组共按节点完成了近2000项工作内容,参与实施了88个实(试)验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航天医学等领域,成功制备10余种、102个试验样品。此外,他们还完成空间站管道检测机器人在轨试验验证、物体重量感知测试、情绪状态测试能力评估和实验样品更换等工作。
“每一项操作,我都告诉自己要慢下来,保安全;往细做,保成功。”王浩泽信心满满地表示,“能够为科学探索贡献更多的力量,让世界看到更多的女性风采,我的一切努力都变得更加有意义。”
“我定会点燃更多的火把,照亮深远的太空,只因为,那片遥远的星空中,有我一生的梦。”见面会上,王浩泽还分享了她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写就的原创诗歌《星河逐梦》,来表达她对航天事业永恒的热爱,“祝愿新时代的每一位奋斗者都有梦可追,追梦可成!”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0日 08版)
[ 责编:袁晴 ]
上一篇:广西深化与东盟合作深度广度
下一篇:“宁芜号”盾构机成功穿越秦淮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