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给新能源当“体检医师”,听着新鲜,却是我十多年的老本行。
电网就像人体,突然涌入大量新能源,发电忽高忽低,弄不好就会让电网“血压”不稳、“心跳”失常,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宁夏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和“西电东送”送端之一,目前新能源装机容量达4930.6万千瓦。给这些设备做“体检测评”,可不是件容易事。
听老师傅说,十多年前,我们团队连套完整的测试装备都没有,辖区新能源发电机组类型多、运行特性差异大,缺乏完备精准的评价标准体系。大家蹲守现场,用最原始的录波仪记录风机电压波动;翻遍国际文献资料,结合宁夏电网实际一点点琢磨技术标准——就为了给新能源发电设备做好“体检”。
如今,我们不仅建立了标准化的实测技术和评价体系,实现了宁夏新能源发电机组检测验证的全覆盖,还造出了自己的“听诊器”:国产装置首次成功捕捉到风机故障穿越的完整波形时,大伙儿激动了好几天。
这些年,随着宁夏新能源装机容量日渐增长,我们的任务也从单机检测升级为场站级“全身体检”,任务也变得更加复杂。有一次给光伏电站检测,发现光伏发电单元故障电压穿越能力不达标。场站业务人员不理解:“新设备有欧盟认证,为啥要整改?”再三解释后,我们来到实验室,拿着设备出厂试验报告和参数,用相似设备进行实测模拟,结果设备并没有按他们想象中正确运行,场站工作人员心服口服。经过一次次“数据说话、实验佐证”,新能源发电“体检过关再上岗”、拒绝带病接入已成共识。
宁夏每增长1%的新能源占比,电网耐受力就得提升一个数量级。2024年,我们建了新能源功率预测模型验证平台,给20座场站做了“体检”,指导他们改进模型,让电从“发得出”变成“发得稳”。今年上半年,还协助30多个新能源和储能项目完成高标准并网。
下一步,我将带领团队持续加大新能源发电“单元—场站—场群”并网特性评价技术攻关,为迈向绿电大时代把好“安全关”。
(本报记者张文攀、本报通讯员化汝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