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者到义眼制作师
昕瞳在接待客户。
昕瞳跳舞时。
“妈妈,我的眼睛怎么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什么时候能变回来?”五岁小男孩果果(化名)的天真发问,像针一样扎进母亲心里——一年前,果果因视网膜母细胞瘤摘除了一只眼球。一年后,在北京通州一间工作室里,当“90后”女孩昕瞳(化名)将一片薄薄的定制义眼轻轻放入男孩的眼眶后,孩子冲向镜子,惊喜地大喊:“姐姐把眼睛变回来啦!这是魔镜!”随后,他甚至执意要把这面“魔镜”带回家。
7月8日,在采访中,昕瞳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这个瞬间,是她义眼师工作生涯中最为珍贵的回报。而多年前的她,也曾是一名“ 提 问 者 ”。2013年,一场车祸夺走了昕瞳的右眼眼球,这让她接触到了“定制义眼”这一行业。于是,曾为舞蹈老师的她毅然“转身”,成为一名全职义眼师。如今,她已为超500位单眼人士量身定制了“第二只眼睛”。
从舞台到工作台
一场关于“看见”的重生
2013年的那场车祸,是昕瞳人生轨迹的“急转弯”。彼时,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舞台是她绽放青春的天地。突遭变故,眼球摘除,对正值爱美年华的她而言,打击很大。
“通过家人的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关心,我开始一步步变得自信、阳光起来。”在采访中,昕瞳这样描述那段走出阴霾的日子。
初戴批量生产的义眼时,她以为“假眼可能就是这样子的”——不舒适、不逼真,甚至招来异样的目光。直到2019年底,她遇到了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这次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原来‘假眼’也可以如此舒适、自然,近乎隐形。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来做这个工作,也许能做得更好、更细致。”带着这份初心和助人的热忱,同年,她决定辞去舞蹈老师的工作,拜师学艺。
跨行学艺,困难重重,最大的挑战源于她自身的状况。“一个好的义眼是需要经过细致打磨的,因为我只有一只眼,处在‘2.5维空间’里,‘火候’掌握不太好。”昕瞳解释,义眼制作是毫米级的精细活,需要极强的空间感和对微小曲面的把握能力,打磨时要塑造精准的弧度,调色要分辨微妙的色阶差异,每一步对她而言都异常艰难。“经过上万次不断练习后,才能去做好一个满意的眼片,直到2021年我才正式出师。”
截至目前,昕瞳为1岁婴儿到80岁老人等超500位单眼人士,量身定制了“第二只眼睛”。
客户来自天南海北
有人从国外专程飞来定制
昕瞳的工作室位于北京通州,这里更像一个微缩的“艺术工坊”。方寸间的工作台上,排列着锉刀、抛光工具、调色盘等工具。她的客户来自天南海北:新疆、甘肃、三亚,甚至有人从新加坡、澳洲专程飞来。去年,她和工作室的另一名义眼师共同接待了约300位客户。
一只定制义眼是如何诞生的?昕瞳在采访中详细描述了关键步骤。“首先,我们要用硅胶液体取模,复刻客人的眼腔形状,这步必须本人亲自到工作室完成。然后是调整眼片的形状。之后,是进行虹膜的定位,这一步很难,也是达到‘以假乱真’效果的关键步骤。最后是进行画色、抛光、打磨,画色的时候要把细微血管、色素沉淀都尽可能还原。”
为客户制作一只满意的义眼,昕瞳需要投入整整两天时间。她透露:“定制义眼的价格通 常 在 5000 元 至20000元不等。这个行业已经有一定规模了,光北京就有十几家工作室,其中也有很多视力正常的制作师。但我坚信,只有残缺过的人,才懂完美多重要。”昕瞳说。
“反正眼睛这样了,我索性再特别一点!”前几年,受国外博主启发,昕瞳制作了“写轮眼”、“星空瞳”、发光义眼等。这些独特的作品,成为年轻一代面对缺憾时表达个性与态度的方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