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天体演化的认知框架。
——校准“月背时钟”。嫦娥六号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的1935.3克样品,首次证实月背采样区分别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经历了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背的火山活动时间跨度广泛,整体上比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采样揭示的约20亿年前的岩浆活动更老。
——捕捉“月球心跳”。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数据,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解释:“这颠覆了磁场单调衰减的传统认知。”
——揭示“月幔沙漠”。研究表明,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构造单元之一,直径约2500千米,该撞击坑形成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通过研究,科学家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发现“撞击化石”。团队在月背发现新型岩石——南极-艾特肯撞击熔岩,吴福元形容:“这是巨型撞击制造的‘时间胶囊’,为研究类地天体撞击效应提供了绝佳样本。”
“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质单元就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这种大型撞击到底对月球演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是月球科学的一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表示,这次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这既是本次嫦娥六号研究的核心亮点,也是未来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据新华社
焦点关注
“超亏损月幔”!
有望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
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二分性”的形成机制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嫦娥六号样品开展的一系列岩石成因研究,科研人员提出嫦娥六号玄武岩源自一个极其贫瘠的月幔区域,称之为“超亏损月幔”。“超亏损月幔”缺乏那些容易在熔体中富集的“不相容”元素,如:钾、磷、稀土元素等。
“‘超亏损月幔’的形成有可能是最初岩浆洋分异结晶后形成、未受后期事件扰动的。但考虑到着陆区的特殊性,我们还提出了另一种可能。”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说,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巨型撞击事件引发的后期强烈火山活动可以影响并改造相对较浅的月幔区域,相当于做了一次“大抽血”。
根据这一解释,大量岩浆(熔体)被抽取出来并喷发到表面或侵入到地壳中。被抽走岩浆后剩下的月幔物质,“不相容”元素几乎被榨干了,变得极度“贫瘠”,便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超亏损”状态。
“这一过程不仅会导致嫦娥六号月幔源区‘不相容’元素的亏损,还会造成挥发性元素丢失以及同位素分馏等。”李春来说,进一步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将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难得机遇。 据新华社
上一篇:白宫怪“老天”得州甩给“失败者”
下一篇:渝农商行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