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9日讯 七月的青岛,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地表温度突破40℃。当大多数市民在空调房里躲避酷暑时,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滚烫的方向盘前、闷热的地沟中和蒸笼般的车厢里——他们是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的一线工作者。
在这个被高温“加持”的夏天,作为驾驶员、修理工、保洁员的他们用汗水诠释责任,以专业守护城市动脉的畅通。
方向盘上的“桑拿房”:一把乘客送的扇子“凉”了心窝
清晨7点,369路驾驶员王虎已经整装待发。这位有着26年工龄的老公交人,职业生涯如同青岛公交发展的缩影:1997年以乘务员身份入职,历经调度员岗位历练,2009年握起方向盘至今。15年来,他驾驶的天然气车辆穿梭于城市街巷,车厢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驾驶员王虎在高温车厢中擦拭汗水“每天11点到13点最难熬,方向盘晒得烫手,后背像贴着电热毯。”王虎擦拭着不断滚落的汗珠。他的驾驶座旁总放着一个1.5升的大水杯,里面泡着浓浓的茶叶。“天热容易犯困,喝点浓茶提神。”王虎解释道,“作为公交驾驶员,我们肩上担着每一位乘客的出行安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十几年,每天至少要喝完三壶这样的茶水。有时候跑完一圈回来,茶水已经泡得发苦,但他还是一口口喝完。
最让他难忘的是前几日,一位老年乘客见他汗如雨下,默默送上一把凉扇:“师傅,扇扇风吧!”这突如其来的关怀让他眼眶发热,“就像三伏天喝了冰镇酸梅汤”。
在市南巴士八分公司打造的“清凉驿站”里,冰镇饮料、甘甜西瓜和随时可取的老冰棍,成为高温下最温暖的“后勤保障”。王虎说,每当看到乘客安然抵达的身影,所有燥热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地沟里的“铁甲神医”:34年党龄老党员的匠心坚守
同一时刻,市南巴士五分公司的维修组已经忙碌起来。57岁的纪涛蹲在一辆公交车旁,仔细检查着冷却系统。“修水箱不能光看表面,得查清楚每个环节。”他边说边用扳手拧开水箱盖,滚烫的水蒸气瞬间扑面而来,汗水顺着领口往下滴。七月的室外闷热难耐,但作为一名老党员,纪涛依然坚持每天提前到岗,把工具设备检查整理妥当。他说:“车修好了,乘客出行才安全,咱们辛苦点也值。”
30度的高温下,纪涛脸上的汗水顺着领口往下滴干了34年修车的活,纪涛练就了一身本事。发动机的异响、刹车的异常,他往往一听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修理工们都佩服地说,老纪修车又快又准,不愧是老师傅。“发动机舱检修就像钻烤箱,油污混着热浪往毛孔里钻。”纪涛的检修锤精准敲击轮毂,耳朵贴近变速箱细辨异响。上午10点,地表超45℃,他的工作服湿了又干,结出片片盐霜。最棘手的故障往往需要趴在晒透的水泥地上作业,皮肤接触地面瞬间就会烫红。但每当修好的车辆重新投入运营,听到乘客那句“今天公交真准时”,他便觉得“汗水没白流”。
在纪涛看来,修车如医病,既要“望闻问切”,更需“对症下药”。去年夏天,他独创的“听诊器排查法”将发动机故障排查时间不断缩短,如今已在分公司推广。这位“铁甲神医”的信念朴素而坚定:“只要车轮还在转,我的螺丝刀就不会停。”
车厢内的“高温舞者”:57岁保洁员与40℃的“较劲”
午后的阳光直射进停车场,未启动的公交车厢秒变“桑拿房”。57岁的刘忠正以近乎折叠的姿势,将上半身探入座椅下方的出风口。作为市南巴士三分公司的“转岗标兵”,他从修理工变身保洁员已整十年,如今每天要完成9辆车、每车3次的循环保洁。
57岁的保洁员刘忠在高温车厢内作业“出风口缝隙能藏下半个月积灰,得用特制扁刷一点一点‘抠’。”刘忠的汗珠滴在金属踏板上,发出“嗞”的轻响。据了解,刘忠清洁一辆车平均弯腰18次,高峰期日均超过500次。最考验人的是中午作业,车厢温度计常飙至42℃,拖把刚沾水就冒热气,但他坚持“死角必须见本色”的标准。
妻子总劝他“别太拼”,可这个倔老头却把公交车擦得能照出人影。有次检查,工作人员用手套摸完车窗轨道,白手套依然洁净如新。刘忠的笑里带着自豪:“车干净了,乘客心情好,咱流汗也值!”
夫妻档的“热浪同盟”:你修车我开车,共守城市动脉
在市南巴士四分公司维修车间,45岁的翟斌刚从地沟爬出,工装已能拧出水来。作为车间技术骨干,他常调侃自己是“人肉烘干机”——每天衣服要湿透五六遍。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他的妻子何敏正驾驶着220路公交车,穿梭于热浪翻滚的大街小巷。
修理工翟斌正抢修高温下的电路故障这对公交夫妻的夏天没有花前月下:翟斌要抢修高温下频发的电路故障,何敏则要在驾驶室里保持全神贯注。他们的浪漫藏在保温壶的凉茶里、手机里“注意防暑”的简讯中。何敏经常在公交场站的维修区看到翟斌忙碌的身影。“有时候路过维修地沟,就看见他整个人猫在狭小的地沟里,仰着头检查底盘,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滴,工作服后背都湿透了,手上还在不停地拧着螺丝。”她轻声说道,“那一刻就觉得,我们公交人都是这样默默付出的。”
驾驶员何敏驾车返回场站后,其丈夫翟斌送来了西瓜从晨光微曦到暮色四合,青岛公交人用汗水浇灌出城市跳动的脉搏。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这座城市——那被晒得黝黑的脸庞、结满盐霜的工装、永远带着笑意的眼睛,共同绘就了夏日里最动人的风景线。
“这些‘战士’守护着城市出行,我们要守护好他们。”市南巴士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入夏以来已为一线职工发放13类防暑物资,包括清凉油、降温毛巾等防护用品,以及茶叶、酸梅汤等消暑饮品。同时,公司在7个主要场站设立了“清凉驿站”,每个驿站配备空调休息区、不间断冷饮供应和应急医药箱,确保职工在高温作业间隙能够得到及时休整。
更令人动容的是市民自发的关怀——有阿姨送来熬好的绿豆汤,有学生递上小风扇,这些点滴温暖构筑起抗击高温的“精神荫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李晓旭)
责任编辑:王亚楠
(作者: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