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主讲人:
朱 永
民革党员
广东省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凌晨三点的急救中心,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寂静。调度员小陈刚接起电话,对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救命啊!我爸喘不过来气了!”然而任凭如何询问,求助人始终无法说出具体地址。这个发生在2023年冬季的真实案例,最终因地址模糊延误了12分钟的黄金救援时间。作为从业17年的急诊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急救电话沟通不畅导致的遗憾。拨打120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信息博弈。
一、生命通话中的误区画像
在急诊室白炽灯下,我整理出120求助人最常陷入的思维误区。某次夜班遇到一位年轻母亲,她抱着高热惊厥的幼子冲进诊室时,手机还在重复拨打120,以为多线呼叫能缩短等待时间。实际上,重复拨打会导致调度系统反复弹窗,反而延迟响应速度。
另一种典型场景是情绪失控型求助。曾有位丈夫发现妻子产后大出血,电话中不断哭诉:“都怪我让她顺产……”这种情绪宣泄占据了宝贵的沟通时间。更隐蔽的是“我以为”型错误,比如某公司白领误将写字楼别名报给调度员,导致救护车在CBD迷路15分钟。
最令人揪心的是那些挂断过早的案例。去年夏天,一位心梗患者家属说完地址就匆忙挂机,当救护车到达时才发现患者已丧失意识,错过了提前进行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的机会。这些真实案例揭示:急救电话的每一秒钟都承载着生命重量。
二、黄金三分钟的信息方程式
保持声音平稳需要刻意训练。深呼吸三次能让心率下降20%,这在急救场景中至关重要。建议求助前默念“地址—症状—人数”三个关键词,如同为思维装上导航系统。
精准地址需包含三重坐标:标准道路名称辅以地标建筑,比如“中山西路888号平安大厦东侧蓝色雨棚报亭”。小区求助务必精确到楼栋单元,特别是存在多个出入口的大型社区。
病情描述要遵循SOAP原则:主观症状(如胸痛)、客观体征(如面色发紫)、过敏史、用药情况。避免说“可能是心脏病”,而应描述“左侧胸痛持续15分钟,伴有冷汗”。当伤者多人时,采用“三优先”法则:先报危重者情况,再说受伤人数,最后补充特殊状况。
三、特殊场景的急救密码本
交通事故报警需格外注意:准确描述车辆碰撞方向、是否有人被困、是否有危险品泄漏。去年一次高速连环追尾事故中,报警人及时说明油罐车渗漏情况,使救援队伍提前做好防爆准备。
对于孕妇急产、癫痫发作等特殊患者,要重点报告发作时长和当前状态。儿科急诊需准备出生证明复印件,老年患者最好随身携带慢性病用药清单。这些细节能为后续抢救节约15-20分钟文书时间。
当遇到触电、中毒等特殊伤害时,要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报告关键信息。某农药中毒案例中,家属准确说出药品名称和服用时间,使急救医生能立即携带特效解毒剂出诊。
在急救车到达前,做好三件事:清理楼道障碍物,安排人员在显眼位置引导,准备医保卡和既往病历。曾有某社区心梗患者因提前通知小区保安疏通电梯通道,为抢救赢得8分钟宝贵时间。这场生死速递中,每个公民都是关键环节。
记住,当您拨打120时,不仅是求助者,更是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让我们用专业、冷静、精准,共同搭建生命的绿色通道。您今天掌握的正确报警方式,或许明天就能改写某个家庭的命运轨迹。
上一篇:官宣!周杰伦入驻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