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2025年7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上演着一出“冰火交织”的变奏曲。一边是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逆势调涨1万元的举动持续引发行业热议,另一边则是多品牌被曝针对尚未交付的小米YU7展开“订单截胡战”。在这看似矛盾的市场表象下,一场围绕价格体系重构与消费信心博弈的行业暗战已然拉开帷幕。
值得注意的是,6月末曾有传闻称比亚迪、腾势等十余个品牌将自7月1日起全面调整报价方案,但并未得到相关企业证实。为探明市场真实动向,记者近期走访了多家新能源品牌门店,试图还原这场价格迷局背后的市场真相。
促销还在持续
2025年前5个月,中国汽车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产销量分别达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0.9%。但光鲜数据下,行业“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怪象愈发突出,整车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经销商“越卖越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经销商新车销售毛利贡献率已跌至-17.7%,较2023年进一步恶化。
面对利润承压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车企纷纷在促销策略上展开创新博弈。“最近很多客户都是来咨询政策变化的”有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自主品牌一般采取组合拳形式。吉利方面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其延续了6月份的政策,星瑞系车型降价的同时推出至高2万元置换补贴,并针对教师、公务员等群体加码4000元“政务先锋礼”。比亚迪除了取消“高息高返”政策,其他也延续了6月份的优惠。五菱宏光MINIEV第三代在叠加国补后价格可下探至2.08万元,星光系列起售价为7.98万元,同样可以享受补贴。深蓝汽车为新上市的S09车型配置超10万元专属权益,通过膨胀金、置换补贴和选装赠送实现隐性降价,权益细节微调但总价值未缩水。
新势力阵营则精准切入年轻客群金融需求,推出0首付+长周期免息方案。蔚来汽车线上线下权益差异显著,线上送换电券、5年免息政策等。在蔚来门店,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可以将240张换电券换成1.6万元选装基金,5年免息政策可换1.8万元选装基金,加上地方政府补贴,综合优惠可达4万元。
乐道品牌针对2025届应届生家庭推出“前途似锦礼”,金融方案从5年免息调整为3年0首付,月供压力降低的同时保留试驾抽奖等互动权益。理想汽车聚焦L6车型,首付降至6.98万元,5年免息月供仅三千余元,配合试驾赠送30度电卡,精准吸引家庭用户。小鹏P7+置换补贴最高2.5万元,X9提供1万元选装基金,全系支持0首付政策。
合资品牌则延续一口价形式稳住基本盘,上汽大众、东风本田对途观L、CR-V等主力车型推出限时一口价,可叠加数千元的置换补贴。凯迪拉克主打“0首付+0息+超低月供”方案,CT5月供不足两千元,以灵活还款政策应对豪华车市场价格战。
从市场趋势看,行业促销策略正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90%新势力品牌推出0首付、3—5年免息政策,领克/岚图/阿维塔额外叠加现金补贴;政务人群成为新战场,吉利、一汽-大众等品牌推出专属礼遇,政策红利转化率提升显著。这场围绕消费触点、金融方案、客群细分的立体化竞争,正重塑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新范式。
定向红包成利器,华为系成最大赢家
除了企业促销,进入七月,一场由政府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定向补贴浪潮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呈现出显著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特征。华为系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本轮政策红利的突出受益者。
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创新性地推出“鸿蒙专属补贴”:在7月1日至31日期间,消费者购买售价20万元以上、搭载鸿蒙车机系统及华为途灵平台并在河南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可获每辆3000元现金补贴,总额度600万元。这种将特定技术标准深度嵌入补贴政策的做法,使符合要求的华为系车型迅速成为最大赢家。无独有偶,长沙市商务局稍早推出的450万元补贴计划虽一度因“表述调整”撤回,但岳阳、郴州、长春、天津等多地已迅速跟进,补贴金额从3000元至5000元不等,形成了跨区域的政策联动效应。
这场被业内视为政企协同创新典范的补贴行动,实质构建了消费者、车企与地方政府的“三方共赢”生态。消费者获得切实优惠,车企有效提振销量,地方政府则成功激活本地消费动能。呼伦贝尔市商务局在文件中明确说明“补贴属车企补助,非地方财政支出”,揭示了政策设计的精妙之处——通过政府公信力背书,将企业自身的营销行为升级为具有官方色彩的促消费行动,既规避了地方财政直接支出的压力,又显著提升了政策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与定向补贴形成呼应的,是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的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领量已达412万份,带动销售金额1.17亿元。消费者的置换意愿被有效激发,如北京车主王先生表示:“2013年老速腾报废获得1.5万元补贴,比市场估价高出约5000元,相当于一笔额外收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25年报废更新车辆规模将达330万至350万辆,置换更新量更高达700万至800万辆,预示着千万级市场容量的激烈角逐即将展开。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与政策窗口期,车企积极推出新品抢占份额。小米汽车于6月底发布SU7新车型,宣称发布后3分钟内收获超20万辆大定订单;小鹏汽车紧随其后,于7月初上市的小鹏G7也宣布9分钟大定破万。竞争态势迅速升温,对手反应敏捷:蔚来、阿维塔、极氪等品牌针对小米SU7大定用户推出“转单报销定金”服务,实施精准拦截;奇瑞则以幽默的“道歉海报”自嘲风云A9L预售订单量,巧妙化解市场压力。
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既是前期价格战寻求“软着陆”的调整期,也是政策创新密集涌现的试验田。车企在利润空间与市场份额之间艰难平衡,演绎着复杂的促销艺术;地方政府则通过精巧的政策设计,将消费刺激与品牌推广深度捆绑。
王坤进一步指出,这场七月的补贴热潮,正是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与日益成熟的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传统的单一竞争模式正被打破,融合技术创新、生态协同、用户体验的新游戏规则正在形成。最终的胜出者,必然是那些能在核心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革新中找到关键支点,并构建起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产业的未来,系于全价值链竞争力的重塑与跃升。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