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根据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全国已有89家村镇银行完成吸收合并重组,这一数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94家的总量,而2023年仅11家的水平。截至2025年5月末,全国村镇银行数量已缩减至1501家。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合并重组进入加速度。
地方金融机构合并重组的浪潮不仅仅是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领域的合并重组浪潮更加汹涌。这一轮改革的方向是组建省级农商行或者农商联合银行对省内的信用社、农商行进行合并重组。
过去两年, 我国已经有浙江,四川,广西,辽宁,山西,海南等多个省份完成了省级农商行或者农商联合银行的组建。剩余的其他省份也正在酝酿合并重组,仅仅是2025年,预计就有6家省级农商行将会组建。2月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复筹建河南农商行,同时获批的还有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新疆农商银行。此外,贵州农商联合银行和内蒙古农商银行也正在酝酿中。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作为2025年的重点监管任务,明确聚焦于减量提质与风险出清,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压降机构数量。
监管采取以上改革措施,主要立足于防风险,促发展,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指出,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从多家机构披露的数据来看,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上升趋势。农商行都存在网点少,业务范围受限,抗风险能力低等各种限制。
目前,这些机构还面对大型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下沉,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掐尖”问题,大型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成本优势,价格可以更低,综合服务能力强,更容易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并且信息技术方面更为发达,大数据、云计算和AI能力强,这也拉开了他们与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
金融界存在一个小银行优势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小银行能够利用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等特性,在业务发展中获得比较优势。这个理论包含几个关键点:本土优势,展业区域局限在较小地理范围;决策高效,主要是结构层级少、管理半径短;服务灵活,主要是能更好处理“软信息”。
小银行能更好服务大银行难以覆盖的群体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补充了大银行在存款利率竞争力和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优势,这个理论主要是国外金融发展总结的一些结论。
但在我国当下,面临巨大挑战,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方面是资金,本来在我国传统上,中小银行是有资金优势的,因为农户和中小企业存款大多是活期存款,但是当下经济发展态势,导致储户风险偏好下降,活期存款大量转为定期存款,同时,农村储户对金融逐渐了解,也开始投资定期存款或者银行理财,这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正在削弱,而大行可以直接通过获得央行低成本资金,让中小银行在面对同样客户时,就处在劣势位置。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大银行在小微贷款等领域与小银行的差距正在缩小, 国有银行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批量处理小额贷款,显著降低服务成本,挤压小银行生存空间,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定价和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中小银行由于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等,在这方面明显处于下风。
然而,金融机构的改革虽然要跟随宏观经济的大趋势,但也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尽管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为了抗风险,吸收合并一些高风险机构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一概而论。许多中小金融机构仍然具有自身的竞争力,中小金融机构的优势理论仍然有效,大行下沉做小微业务是经济周期处于下行的阶段性行为,一旦经济处于上行期,大行做小微仍然是不经济的,即使大行目前所具备的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他们仍然不能代替人工基于人情,基于文化,基于距离的社区型的金融服务,他们更懂小微,更懂产业,更懂农民。
伴随着机构的合并重组,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转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公司治理的合规性以及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等等,而不是一并了之。
因此,在这次农村金融机构合并重组的过程中,仍然应该扶持培育那些社区业务做得好,业务竞争力强,经营管理有特色,战略运营有思路的机构。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