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中国古代典籍中记录了很多“黑科技”——那些真实存在或超前的技术构想,如“周穆王时期”的仿生木人、类似电脑的七宝灵檀几、改变气候的气象武器、自由穿越的任意门、检测疾病的风声木、“秦始皇时期”的“潜艇”……《中国古代“黑科技”》聚焦古人的仿生智能、影讯技术、高能武器、智慧家居、生活“科技”、智慧出行六大系统,以诙谐浅显的语言,“对话”现代科技,辅以近百幅AI奇幻彩图,生动呈现古人现实生活与非凡“脑洞”中具有前瞻性的想象力与“黑科技”奇观。近日,该书作者赵运涛就读者关心、好奇的问题接受了访谈。
《中国古代“黑科技”》,赵运涛 著,中华书局出版
问:是什么契机让你想到收集古代文献中关于“脑洞”与“黑科技”的记载并付诸实施的?
答:我自己的经验,做传统文化类的科普读物,要想真正被读者喜欢,得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要么观点新、视角新,要么内容新、内容全。
当初写《符号里的中国》的时候,我就是有意在“观点新”“视角新”上下功夫,避开了那种千篇一律的写法。比如写孔子的“符号”,很多人就介绍孔子是“圣人”,这个“符号”就是历朝历代给他的“加封”。我就反过来写“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孔子像那么丑”,这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想借这个问题还原古人对“圣”的理解方式,以及背后关于权威、图像和文化接受的逻辑。
这次写《中国古代“黑科技”》,是在“视角新”和“内容新”上下功夫。我发现现在市面上写古代生活的书很多,主要集中在“古人怎么吃饭、怎么睡觉”这些日常层面,那我就干脆反其道而行——不写“日常”,我写“非日常”——写写古代那些除了四大发明外,非比寻常的科技创造,以及那些脑洞大开的设想。比如古人想象,有可以在海底航行的“螺舟”,有可以像现代搜索引擎一样检索信息的“七宝灵檀几”,有像CT一样可以照见人体内部的“照病镜”……这些设定放在古代,看上去很魔幻,但和今天的科技一对照,很多其实都成立。
最初吸引我动手的契机,其实很简单:当我翻阅古籍时,看到这些设想居然与现代技术惊人契合时,那种“脑洞对接现实”的震撼让我觉得,这背后不只是趣味,更是文化认知与技术史的盲点。于是我开始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希望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让大家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古老的教化系统,它也曾是想象力最蓬勃的温床。
问:这本新书跟《符号里的中国》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吗?
答:《符号里的中国》聚焦的是古人关于“神人”“神兽”等超自然存在的文化符号系统,试图追踪古人如何通过图像与叙事来理解天地秩序、命运结构与人自身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本书是一次对“象征世界”的深入探访。
而这本《中国古代“黑科技”》中的大部分内容则转向关注古人对“器物”与“技术”的幻想,是对另一种知识传统的再发现。那些藏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可思议的装置与设想,往往折射出古人对自然、身体、空间乃至信息的系统化思考与技术模拟。
这两本书可以看作是“传统博物学视角”下的双线并进:一条线探索“活着的符号”,即神怪形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另一条线则关注“活着的技术”,即那些通过文本被建构起来的幻想器物与技术图景。
从“文化符号”走向“幻想技术”,这既是一次转向,也是一次延续。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广阔的古代世界。
问:你是从哪些文献中收集素材的,你最喜欢的几种文献是什么?
答:“经史子集”四大类,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经史”,儒家是正统,科举考试要考,史传是传统,皇家要组织修,而子部除了几部经典之作,大部分被“边缘化”,但其实子部书中,恰恰蕴藏着我们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想象力的部分。我这本书,就是想从这部分材料里,重新挖掘一些对今天还有启发的内容。
要说我最喜欢的几种,那一定是《太平广记》《酉阳杂俎》这类书。它们像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或者“冷门数据库”,什么光怪陆离的故事都有,还帮你整理好了主题,有点像打开了一个超有趣的素材宝库。
问:你挑选的这些素材中,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古人“脑洞”或“黑科技”是什么?
答:要说不可思议,太多了,几乎全书都是。我简单说两个代表性的吧。
首先说“想象的技术”方面,我们今年春晚不是有仿生机器人跳舞吗,而在《列子》中,就记载了类似的创意:一位叫偃师的人给周穆王造了一个“机器人”,它会走动、鞠躬,像真人一样,它能按照乐律唱歌,随着节拍跳舞,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穆王以为它是真人,于是和妃子一起观看。结果它表演快结束的时候,居然偷偷向周穆王左右侍妾抛媚眼。周穆王大怒,要杀了偃师。偃师吓坏了,他赶紧把人偶拆开,以证明它是假的。原来,它是用皮革、木头、胶水、漆、白垩、黑炭、丹砂、靛青等材料做成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筋骨、肢节、皮毛、齿发,都是假的。重新组合起来,人偶又恢复了原状。周穆王尝试把人偶的心拿出来,人偶就不能说话了;把肝拿出来,它就不能看了;把肾拿出来,它就不能走路了。
再说一个“发明类”的,本书中我觉得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马待封发明的“自动出酒器”。唐代《纪闻》记载:马待封造了一个“酒山”,高约三尺,山体中空处可容三斗酒。酒山南侧山腰处有一条龙的模型,身子在山中。龙头伸出来,只要龙口张开,就可以出酒。龙口下边的大荷叶上放有酒杯,酒从龙口吐出来之后,正好落在荷叶上的酒杯里,还能自动控制出酒量,杯盛到八分满,龙口就不出酒了。原文说:“龙吐酒八分而止,当饮者即取之。”这样的技术,我们现在广泛应用在热水器或者咖啡机上。
这本书其实也可看作是两个系统的并置:一部分是“超前的发明”,一部分是“幻想中的技术”。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人的现实技术能力和未来技术愿景。在这些奇想和创造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超越时代的“技术想象力中国”。
问:书名中的“黑科技”指什么?你是怎么看待古代科技全景的?
答:“黑科技”一词,现代多用于指代那些超越常规、前所未见的尖端技术,往往带着某种神秘色彩。在这本书里,我反其道而行——不讲未来的科技,而是回望古代:去寻找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发明与设想。
在本书中,我把“黑科技”拆解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被低估的真实发明”。大家说起古代科技,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四大发明、长信宫灯之类。但其实在古籍里,还藏着许多令人“震惊”的发明,如读完《隋炀帝时期的“水力机械机器人”》,你会发现,这简直就是古人发明的“水上迪士尼”;我们现在有“动图”,读完《古代黑科技之书画界的“动图之祖”》,你会发现,古人也有技术能够实现图像的动态变化,等等。书中记载的很多技术成果,会突破我们对“古代”的既有想象。
第二层,是“尚未实现的技术幻想”。古人并不缺乏创意,比如古人想象的“助聪筒”,外观设计和功能都和现在的蓝牙耳机相似;又如古人想象聚餐的时候,把钱放在篮子里,然后可以从篮子里拿出市场上售卖的饭菜,如今这种技术不就被外卖系统实现了吗?有些技术,古人或许无法实现,但却已提出了完整的结构与机制。
本书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聚焦一个功能主题,现实的发明和幻想的构想一起讲。我是希望把“科技”和“想象力”放在一个并列的位置。比如第一单元都是关于古代仿生机器人的,其中有发明,也有想象的;第六单元是关于交通的,其中既有《古代黑科技之导航车》,又有《古人想象的自动导航设备》。“科技”与“想象力”,两者其实一直是互相推动的:技术需要想象力去突破,而想象力也常常依托技术来落地。
所以我想呈现的“古代科技全景”,不仅是那些已经实现的工具和器物,更是那些正在路上的“元科技”——它们不一定真的被制造出来,但早已指向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也正是我用“黑科技”命名的原因,它既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技术回望,也是一种激发想象力的文化召唤。
问:用现代科技“对话”古人“脑洞”与“黑科技”这种写法很新颖,像是一种新式古籍整理。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
答:注解古书,是中国文化的一项传统。而每个时代的注解方式,本质上都是用当下的语言和知识系统,去“重新发明”这些古书。
我这本书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古代文化“活”起来——不仅是能看懂,更是愿意看,觉得有意思、有启发。所以我就想,如果我们能把古人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发明设想,放到今天的科技语境里重新解读,会不会更有趣?比如“聚香鼎”能把四周的香气都收拢进来,我会联想到今天的抽油烟机;吕洞宾的宝剑能凭名字自动寻敌斩首,那我们不妨拿“精确制导系统”来对照看看。
这其实就是一种“技术类比式注解”或者说“跨时代对话式注释”。它的目的并不是炫技,而是想让更多人意识到:原来古人真的很会想,也敢想——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很多时候和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方向是契合的,甚至是某种预演。
所以读这本书会带来两个收获:古人的发明和技术想象,现代科技的细节。如果说这是一种“新式注解”,那它的关键词其实不是“传统”或“解释”,而是“连接”——连接古人与今人、幻想与现实、文化与技术。
问:你在写这本书过程中有何收获与感触?
答:最大的收获,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重新发现,重新激活。
写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古人的很多发明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精巧。我们或许低估了那些被主流科技史忽略的材料,也低估了古代技术文明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想象力边界,远比我们今天以为的要宽阔得多。他们能设想“远程可视”“自动识别”“定向传送”这些功能。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技术,在古人的脑海中都能找到“预演”。
写这本书的过程,不只是文献的整理,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技术头脑风暴”。古人记载的“寄话筒”,不正是今天的微信?古人记载的“火齐镜”,“暗中视物如昼”,在黑暗的地方,镜子里的所照和白天看到的一样,这不就是“夜视镜”?这些瞬间的“照见”,是写作过程中最让我兴奋的时刻。
问:书中的大部分图片是由你用AI辅助生成的,为何想到用AI制图?AI制图有什么优势和局限?
答:书中很多发明和技术想象,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黑科技”的样貌,我就尝试用AI,把文字描述和构想转化成图像。
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古人脑海里的东西。比如古人构想的“电脑”“地铁”,你读文字可能觉得抽象,但一旦图像化,就会觉得“原来可能是这个样子”。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也能进一步激发想象力。
当然,AI制图也有它的局限。古籍中的很多描述其实是很含混、很诗意的,有的带有象征性,有的根本无法还原细节。所以AI生成的图,可能只是提供了某一种想象路径,不一定完全对应古人原意。它更像是一种“视觉注解”,是为了帮助理解,不是为了定型结论。
所以我希望读者看图的时候,还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把它当成是一次跨时代的“脑补”尝试,而不是“唯一正确”的还原方式。
问:你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给读者什么价值或理念?
答:我最想传递的理念是:想象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叙述中,我们习惯讲经义、礼制与教化,但其实还有一条被忽视的暗流,那就是古人关于世界的幻想力与创造性想象。它们藏身于“杂记”“异闻”“奇志”之中,不被列入经典,却始终活在文化的血脉里。本书希望重新激活这部分传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为古人的想象力正名,也为我们今天的创造力寻找源头。过去总有人说我们从1到100可以,别人有了创意,我们可以完善得很好,但总是很难做到从0到1。实际不是这样的。通过本书你会发现,我们的文化基因从来就不缺少创意,古人有着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我们要有文化上的自信。
再说说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似乎前所未有的便捷,但越是唾手可得,人们反而越容易丧失主动求知的动力。在未来,知识领域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储备的丰富程度,而更多地体现于面对未知时,能否主动探索并提出新问题。本书通过梳理古人富有创造性与前瞻性的想象力,以及蕴藏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奇妙科技,正是旨在培养读者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敏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好奇心与创造力,将是未来最具价值的素养。
原标题:《从古籍中唤醒未来——一部解锁中国想象力基因的“黑科技”全景志》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蒋楚婷
来源:作者:赵运涛、吴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