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网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的诊室里,来了一对母子。
男生低头不语,母亲满脸愁容。
门诊医生江小英询问后,母亲透露了缘由。
小艾(化名)是一名初三学生,晚上睡觉隔三差五就尿床,所以必须穿尿不湿。考虑到孩子上高中后寄宿的可能性大,这件事不能再耽误下去,所以母子俩来看心理门诊。
父母闹离婚
孩子频繁尿床
往前追溯。
小艾幼儿园时就开始逐渐脱离尿不湿了。小学四年级时,父母闹离婚,小艾便开始重新尿床了。
看着关系紧张的父母,他不敢声张,只能白天少喝水、晚上睡得浅。尿床后自己捂干,白天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尿味。
后来,父母正式离婚,小艾跟着妈妈。看着哭泣、失眠的妈妈,他很想为妈妈做什么,但却无能为力。
这件事的后果便是,尿床越来越频繁。
纸包不住火。家里尿味越来越重,妈妈还是发现了小艾的秘密。
妈妈带着他去了儿科、泌尿外科,一切正常。从此,小艾过上了晚上睡觉穿尿不湿的日子。
然而,初三的压力越来越大,即将面临住校的可能,小艾焦虑紧张,每晚尿不湿都能湿透。无奈,母子俩只能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经过专业的检测和评估,小A确诊为非器质性遗尿症。
非器质性遗尿症(又称功能性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儿童或青少年,在没有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等器质性原因的情况下,仍频繁出现不自主的夜间尿床或日间尿失禁的现象。这一问题的核心往往与心理、情绪或行为因素密切相关,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不可忽视的“隐形警报”。
尿床背后
隐藏心理危机
为什么明明没有生理疾病,还是会尿床?非器质性遗尿症的成因复杂,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心理压力:学业竞争、家庭冲突、社交焦虑、校园欺凌等长期压力,可能干扰大脑对膀胱功能的正常调控。
睡眠障碍:深睡眠状态下,大脑对膀胱充盈信号的感知减弱,部分青少年可能因长期睡眠质量差或作息紊乱而加重症状。
家庭环境:过度严苛的如厕训练、父母对尿床的责备或羞辱,可能让孩子陷入“越紧张越失控”的恶性循环。
发育延迟:少数青少年的膀胱-大脑神经通路发育较慢,导致尿液浓缩不足,膀胱容量发育滞后,以及觉醒阈值异常,最终导致排尿自主控制能力不足,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尿床背后,隐藏着心理健康危机。许多家长认为尿床只是“长大就好了”,却忽视了它对青少年心理的深远影响:
羞耻感与低自尊: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敏感期,尿床可能让他们感到“幼稚”“不正常”,甚至产生自我否定。
社交回避:害怕过夜聚会、夏令营等活动,导致社交孤立。
家庭矛盾:父母的焦虑或责备可能引发亲子冲突,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
三方合作
让孩子远离导火索
如何科学应对?
家庭、医生与孩子的三方合作。
行为干预。如膀胱训练:白天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憋尿时间,增强膀胱容量。还有闹钟疗法:使用夜间遗尿警报器,帮助建立“警报-清醒-如厕”反射弧。
心理疏导。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焦虑,帮助孩子理解“尿床不是我的错”。 鼓励记录情绪日记,识别压力源并学习放松技巧(如正念呼吸)。
家庭支持。父母应该停止责备,用“我们一起想办法”代替“你怎么又尿床了”。 父母还应减少关注,避免过度讨论尿床问题,睡前可提醒但不过度强调。父母还要正向激励,对干爽的夜晚给予可视化非物质奖励(如一起做喜欢的活动)。父母还要协助环境改造,如配置防水床垫罩、提供更换睡衣、使用无香型洗涤剂消除痕迹焦虑。
医疗辅助。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抗利尿激素减少夜间尿量。若合并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需结合心理科综合干预。
青少年尿床现象是青少年隐秘的困扰,可能成为孩子自尊心崩塌的导火索。“尿床→羞愧感→拒绝社交→同伴关系受损→自我效能感降低→焦虑抑郁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约1.5%的15岁青少年仍受此困扰,且男孩比例是女孩的2倍。
尿床不是孩子的“故意捣乱”,不是意志力的失败,而是身心发出的求助信号。请家长们用耐心代替责备,用科学代替迷信(如盲目限制饮水)。90%的非器质性遗尿症可通过系统干预改善,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正是孩子康复路上最重要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