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北京的天气格外湿热,刚刚7月初,“桑拿天”就已经提前到来,即使晚上,体感也不觉舒爽。在这样难熬的天气,市民都纷纷减少了户外活动,但漫漫夏夜,市民又该如何度过?记者了解到,近日,有一些社区室内公共空间实行了延时开放,为市民提供了夜晚活动的好去处。延时开放的效果如何?夜晚开放又该如何管理?市民对于便民的公共空间开放,还有哪些期待?
效果
社区活动室
夜晚延时开放聚人气
晚上7点多,从湿热难耐的室外,走进位于中国气象局社区南区东南角的综合文化活动室,顿感一阵清凉。约150平方米的明亮空间内,人气颇旺,居民们分区域各占一隅,有老人凑在一起做编织活、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书画画、有牌友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敲三家”……
“最近织的这块绣球毯好看又简单,每行增加12针,最后外围再钩一圈小花。”74岁的周金凤,坐在最前头,手头一边忙活着,一边跟老朋友边大妈交流着编织技巧,俩人时不时还扯几句家常。“听说社区活动室在晚上开放了,我第一天就喊上我们编织队一起来了!”周金凤说,之前每周四下午,社区编织队会到活动室来一起编织。队里都是老人,每周就盼着能凑一块儿,织点小东西、聊聊天,排解孤独寂寞。“但社区里的文体队伍多,就这一间活动室,各队都排着日程使用。有时没地儿去了,大家就只能都到我家去。”
如今在晚上延时开放的活动室,为周金凤和“老姐妹”们提供了夜晚也能“清凉相聚”的空间。大家白天各自忙完繁忙的家务事,晚上都盼着到活动室来,见见平时不常见的邻居、一起聊聊天,享受夏夜的清闲时光。
儿童图书角旁,4岁半的毛蔚然和8岁的朱希玥,在妈妈的陪同下,边读绘本,边用社区提供的画笔作画。“原本孩子会趁着晚上稍微凉快些,在户外跑跑跳跳,现在晚上也热,正好需要这么个开放空间,让孩子来这里凉凉快快地看看书,画会儿画,小伙伴们还能相互陪伴,一起交流,氛围特别好。”家长谢女士对新开的延时开放服务也赞不绝口。
1公里外,晚上8点半,在动物园社区的一栋红砖平房内,也依旧热闹不减,6台大吊扇在头顶嗡嗡转动,2台空调也同时开启,3张棋牌桌旁挤满了人,最中间的方桌上战况正酣。另一侧,被织网围起的乒乓球台上,4位居民也正激烈“厮杀”,几个漂亮的远拉球引来阵阵叫好……
社区书记姚小龙介绍,这间活动室曾是居民钟爱的社区歌舞厅,后来跳舞的人少了,但活动室在夜晚开放的传统保留至今。今年,在这块“动态空间”的基础上,社区又在居委会二层新开辟了一块“静态空间”,提供各种图书报刊借阅、自习室服务,也在夜晚延时开放,供想要寻得一处安静学习场所的居民使用。
管理
居民主动参与自治自管成默契
今年,是中国气象局社区首次尝试把社区公共空间在夜晚开放。社区副主任杜文硕介绍,每年暑假都是社区活动室最忙的时候。“因为暑假与北京的汛期重合,作为中国气象局的家属院社区,院内的员工也会迎来每年最忙的时候,为了能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社区每年暑假都会为他们的子女开设免费的托管班,白天活动室就腾出来给孩子们开展各种活动。”杜文硕说,而为了平衡、兼顾居民夏天就近室内活动的需求,今年,在属地街道的倡导支持下,社区活动室决定在夜晚延时开放,并将持续全年。
社区活动室夜晚开放,自然受到居民欢迎,但前来的人多又杂,如何管理是社区首先想到的问题。社区本来打算派专门的社工进行夜间管理,但开放试验了几天之后发现,居民之间很快就自觉形成了一种“自治自管”模式。“最后走的居民,都会自觉顺手关灯、关空调。几乎每天晚上,还会有一个居民志愿者在这里值守,负责维护现场秩序、提醒不文明行为等。”杜文硕说,物业的师傅也住在小区内,几位爱读书的师傅也主动提出,晚上可以来负责活动室的安全维护、检查,也顺便在这里看看书、打发夜晚时间。
此外,为了保障活动室的夜晚安全,活动室内还安装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摄像头,社工们能在手机上随时查看活动室内的情况。“主要是为了一些物品损坏、丢失或产生纠纷时,可调取录像追溯,同时也是想能远程监督一些不文明行为,让志愿者及时提醒。”杜文硕说。
“目前,活动室的大门是24小时敞开的。”杜文硕说,也是希望给外卖员、代驾师傅这样的“夜行侠”留一处空间,让他们夜晚跑单之余,也能来这里歇歇脚,活动室还准备了饮水、雨衣、厕所、无线网络、急救包等,能让延时开放的社区公共空间惠及更多人。
多年实行夜晚开放的动物园社区活动室,也是实践居民自治、自我监督的公共空间。除了晚走的居民会自觉打扫卫生、把桌椅摆回原位,相互监督室内抽烟等不文明行为外,对于夜晚空间使用的时间协调上,居民之间也形成了默契。姚小龙介绍,每周五晚上6点半到8点,有社区舞蹈队的志愿者会在活动室免费教孩子们跳舞,大家经过协商后,爱好棋牌的居民,每周就会在这时主动让出这里的空间,供孩子们安心跳舞,等8点之后再到此活动。
姚小龙说,虽然晚上开放到10点,但活动室位于社区中心位置,南北两侧都离居民楼很近,为了不在夜晚打扰邻居,居民们也都相当自觉,“热闹的棋牌局、激烈的乒乓球,最晚在9点半前就都结束了。”
期待
希望延时开放
能成为一种常态
除了社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近年来,各区图书馆在各街道的图书分馆,以更宽阔的空间场地,更丰富的图书、数字资源,为市民提供了阅读学习的好场所。但记者梳理发现,各街道的图书馆开放时间不一。从首都图书馆的“阅读北京”小程序上查看,有的街道图书馆会在周一、周二或周日某一天实行闭馆,有的会在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或仅开馆半天。而每天的闭馆时间,从下午4点到晚上9点不等,多为下午7点前闭馆,有的街道图书馆中午还会实行“午休”清场。
根据《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相关规定,“公共文化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合理确定开放时间。开放时间不得少于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最低时限。鼓励延时开放、错时开放、夜间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在公休日应当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记者咨询了多区的多个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图书馆发现,目前,一些公共活动空间已经在暑期实行了延时开放。例如,清河街道图书馆、德胜街道图书馆、甘家口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方庄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在7月1日至8月31日,周一到周日每天延时开放至21点;此外,一些街道图书馆例如安贞街道图书馆、永定路街道图书馆,实行的是24小时开放。
“希望这种延时开放能成为一种常态,不仅是在暑期为孩子们实行,在平日里也能适当地延长开放时间,考虑一下我们成年人的需求。”一些上班族表示,平常下班后,在晚上也期待能有一个安静、离家近的场所,处理工作或学习“充电”。
此外,每逢节假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各区图书馆都会出现一座难求的火爆场面,这让不少想要在假期“充电”的市民望而却步。“如果街道图书馆也都能在节假日不闭馆,既能分散大图书馆的人流,也能让我们更方便地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一举两得。”一位市民期待道。
本报记者 徐英波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