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原标题:何以“永远的”(文思)
在北京二环内“朝内大街166号”安居67年之久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整体搬迁至二环外的右安门外。从“朝内”到“右外”,在有的新媒体上就有了“永远的朝内166号”一类的感叹……经过半个多世纪全体“人文人”的共同奋斗,“朝内166号”已然成为优质文学出版的地标,于这前面再冠以“永远的”三字,当更是意味深长。
的确,作为新中国成立不久便组建的以出版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为主业的专业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自己74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首任社长冯雪峰同志提出的“古今中外、提高为主”出版理念,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出版了一大批纵贯古今、横跨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市场,也从中悟出了出版的成功究其根本唯有坚守“内容为王”的真谛,而且这些“内容”,一定是那些配得上“王”字的内容。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乔迁之际,物理意义上的“地标”固然可以迁徙,但出版本质上“内容为王”的精神真谛须臾不可动摇。惟其如此,“永远的”这三个字才能名副其实地“永远”下去,尤其在当下,对此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与定力。
如此感慨从何而来?君不见,当下有关出版之论坛或言论,有多少还在说内容、强调内容?蜂拥而至的是“人工智能”这类时尚时髦的概念或话题。而在出版业,和这些关键词经常匹配的动词则不外乎“重构”“重塑”“再造”……其他门类的出版我不敢妄言,但文学出版窃以为还远未到这危言耸听的地步。人工智能目前的确可以且一定会越来越快速地生成一则又一则的应用文、爽文、论文,炮制一碗又一碗的“鸡汤”“鸭汤”“猪血汤”……因为它们的确拥有强大的搜索、集合、重组乃至逻辑思维、再造数据的能力。这些表面上也可以称之为“内容”的东西,有热血的偾张、有灵魂的喜悦与痛苦、有独立的艺术品格等人类最优秀文学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吗?人类公认的最优秀的文学从来就是独特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群”“这一坨”或“这一类”。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红楼梦》面世后,就有无数“红楼续梦”“续红楼梦”“红楼梦补”“红楼梦断”等接踵而至,它们虽不是出自现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却是更地道、更真实的“人工”,有的其实也能赚取读者的些许眼泪,但终究是“效颦”之作,被淘汰也是必然的命运了。当下这些人工智能,智商虽可能高于以前那些“效颦”者,但本质上道理相通。面对人工智能的“竞争”,自我鞭策、增强危机意识并不是坏事,但如果这些人工智能根子上还只是在整理、罗列、重复、集成,以追求思想力、创造性和想象力为旨归的文学出版又何惧如此?又何必主动缴械?
对文学出版而言,何以“永远的”?秘诀当还在“内容为王”。对“朝内166号”这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象征而言,何以“永远的”,更在于坚守“内容为王”。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