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陈广江
应对极端高温天气,有高校放出“大招”。
据极目新闻报道,7月5日晚,多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的期末考试,因高温炎热天气暂停,考试时间改在新学期开学第二周。6日上午,该校工作人员证实,上述消息属实。
连日来,极端高温天气席卷多地,这可苦了一些高校的学子们。因电路老化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室、宿舍未实现空调全覆盖,学生们不得不忍受高温蒸煮。最近,吉林长春某高校不少学生在宿舍楼里支帐篷过夜、山东烟台某高校有学生在宿舍中暑被送医等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此情况下,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果断暂停正在进行的期末考试,要求两万余名学生尽快离校,是必要的、应该的。学校工作人员称,该校教室和宿舍均装有空调,但学校所在地山东日照的最近气温实在太高了,接近40℃,历史上少见,因此暂停了期末考试。对此,网友好评如潮。
面对极端天气,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已成社会共识。相对于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社会对极端高温天气的认识并不充分,甚至不少人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高温的危害并不小,特别是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而言,更需警惕高温天气。
在教室和宿舍都装空调的情况下,该高校仍以暂停期末考试的方式应对极端高温天气,既是对学生健康安全的负责之举,也是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的应有之义。对期末考试时间作出调整,并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实质性负面影响,却让教育多了一份人性化的清凉关怀。
因极端高温天气调整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并非首次出现。据报道,去年8月底,因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四川、重庆多地教委相继发布通知,宣布中小学延迟开学时间。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发布了延期开学通知。
无论延期开学,还是暂停考试,抑或尽快实现教室和宿舍空调全覆盖,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理念和信号: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学校应不断健全完善应对各类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以更加灵活及时的措施守护好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今年6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近10年(2015—2024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此外,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于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
这种语境下,需要作出改变的何止是学校和教育?交通、能源、市政服务、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和行业,都需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嵌入针对暴雨、高温、极寒等气候风险的“熔断机制”和弹性预案,使每一次“暂停”有据可依、从容有序。
总之,高校因高温暂停期末考试,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未雨绸缪”,这种做法及背后的理念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郭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