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黏膜下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静脉团,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2024中国肛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痔疮发病率达49.14%,其中18至35岁青年群体占比从2015年的28%升至2023年的45%。“久坐族”“外卖族”“熬夜族”成为高危人群。
一、被忽视的早期信号:从便血到脱垂
权威专家指出:70%痔疮患者初诊时已发展为中重度。痔疮早期症状隐匿,与直肠癌、肛裂等疾病症状相似,易被误诊或忽视。以下是需警惕的5个早期信号:
1.无痛性便血(最常见症状)
(1)表现:厕纸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
(2)误区:误认为“上火”或“便秘”,未及时就医。
(3)数据:85%早期患者因便血就诊,但仅15%首次就诊即确诊痔疮。
2.肛门瘙痒
(1)机制:痔核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引发湿疹样改变。
(2)特点:夜间加重,搔抓后可能继发感染。
3.肛门坠胀感
典型场景:久坐后症状明显,站立或排便后缓解。
4.痔核脱垂
分期:I期时,痔核不脱出肛门;Ⅱ期时,排便过程中脱出,可自行回纳;Ⅲ期时,需手助回纳;Ⅳ期时,长期脱垂无法回纳。
5.排便习惯改变
表现:便秘与腹泻交替,排便时间延长(>10分钟/次)
二、年轻化的三大核心诱因
1.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1)机制:长时间坐位导致盆腔静脉回流受阻,肛垫下移。
(2)数据:每天久坐>6小时者,痔疮风险增加4.2倍。
(3)高危职业:程序员、教师、司机、学生。
2.饮食结构失衡
(1)低纤维饮食:膳食纤维摄入量<25g/天(推荐量25~30g)。
(2)高脂高糖饮食:外卖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超标3~5倍。
(3)案例:22岁大学生因长期吃外卖出现便血,肠镜显示内痔伴直肠黏膜脱垂。
3.排便习惯不良
(1)如厕时间过长:玩手机导致排便时间>15分钟,肛门括约肌持续紧张。
(2)滥用泻药: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破坏肠道神经丛。
三、诊断与分级:从指检到微创手术1.诊断流程(1)肛门指检:初步筛查内痔、直肠息肉等(漏诊率约20%)。(2)肛门镜检查:确诊内痔分级(金标准)。
(3)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癌(建议40岁以上患者常规检查)。
2.内痔分级标准(基于脱垂程度)
I级时,出血无脱垂,可做保守治疗;Ⅱ级时,排便时脱垂,可自行回纳,可做硬化剂注射;Ⅲ级时,需手助回纳,需做套扎术/PPH;Ⅳ级时,持续脱垂,可通过传统手术/激光切除治疗。
3.治疗新进展
(1)RPH(自动痔疮套扎术):无痛苦、恢复快,复发率<5%。
(2)TST(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保留更多肛管皮肤,术后疼痛减少60%。
(3)生物反馈治疗:针对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有效率达75%。
四、权威专家答疑
问:年轻人为什么更容易患痔疮?
答:年轻人普遍存在久坐、熬夜、饮食不规律等问题,导致肛垫支持结构退化加速。研究发现,25岁人群肛垫厚度较10年前同龄人增加1.5mm。
问:痔疮会癌变吗?
答:目前无证据表明痔疮直接癌变,但长期便血可能掩盖结直肠癌症状。建议40岁以上患者每5年做一次肠镜筛查。
问:痔疮术后会复发吗?
答:术后复发率为10%~15%,与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等密切相关。术后坚持提肛运动(每日3组,每组50次)可降低复发风险。问:孕妇如何预防痔疮?
答:孕期子宫压迫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建议左侧卧位睡眠;每日摄入30g膳食纤维(如燕麦、火龙果);温水坐浴(1:5000高锰酸钾溶液)。
五、预防与日常管理
1.饮食调理
(1)三多三少:多吃粗粮(玉米、糙米)、多吃蔬菜(芹菜、菠菜)、多吃水果(苹果、香蕉);少吃辛辣、少喝浓茶、少饮酒。
(2)食疗方:槐花粥(槐花15g+粳米100g);黑芝麻糊(黑芝麻30g+蜂蜜10g)。
2.生活习惯
(1)定时排便:晨起或餐后20分钟内排便。
(2)提肛运动:吸气时肛门收缩,呼气时放松,每次30次,每日3次。
(3)避免久蹲:如厕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3.自我护理
(1)温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冷敷消肿:急性发作期用冰袋敷肛门(每次10分钟)。
六、结语
痔疮年轻化趋势敲响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警钟。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调整生活习惯是防治关键。权威专家呼吁:“年轻人不应因‘难为情’延误治疗,肛肠健康需从日常细节抓起。”通过科学管理,90%的早期痔疮可通过非手术方式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