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是第21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过敏性疾病作为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当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举办“时令、时事与健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邀请区内呼吸、皮肤、中医等领域医学专家,针对夏季高发的呼吸过敏、皮肤过敏,以及荔枝、龙眼等应季水果引发的过敏问题详解防治知识,为公众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指引。
呼吸过敏疾病:警惕遗传与环境因素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夏季高发的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这两种疾病均为多基因疾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但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
对于儿童群体,专家特别提醒家长,若孩子患有过敏性鼻炎,近5年内反复使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发展为哮喘的风险会明显升高;频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等退烧止痛药,也可能与哮喘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药物。
夏季过敏:防晒霜驱蚊产品暗藏致敏风险
夏季高温高湿,皮肤暴露时间长,防晒霜、驱蚊液等常用品成为皮肤过敏的“隐形诱因”。专家解释,防晒霜中的致敏成分主要是防晒剂。其中,化学防晒剂又叫紫外线吸收剂,常引发光接触性皮炎,紫外光照射下可转化为更具刺激性的化合物。如果驱蚊液中含有拟除虫菊酯类成分,易导致接触性皮炎,建议不直接用于皮肤。
季节交替时,儿童过敏症状常伴随睡眠不安、情绪烦躁等问题。专家表示,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频繁揉鼻、皮肤红疹等疑似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过敏原,关注孩子的睡眠时长与质量,必要时结合药物(如抗组胺药)与非药物(如鼻腔冲洗、冷敷)方式同步干预。
食用水果后过敏:认清致敏原,中西医结合调体质
眼下广西荔枝、龙眼等水果进入丰收季,部分市民食用后出现口腔发麻、皮疹等过敏反应。专家表示,这两种水果的果肉中含有异种蛋白、果酸等致敏物质,经冷藏后食用增加致敏概率。
专家建议,在食用这类水果时,控制单次食用摄入量。若不慎发生过敏,轻微症状可先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再用冷毛巾冷敷缓解红肿瘙痒,避免抓挠引发感染。同时,若出现轻度症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若出现呼吸困难、喉咙肿胀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切勿延误。
对于反复过敏的过敏体质人群,专家表示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调理,“过敏体质调理是系统工程,不可轻信偏方,也不能硬扛,需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科学管理”。
这些过敏“信号”,你读懂了吗?
本报讯(记者罗颢)夏日野餐的花生酱三明治刚入口,孩子突然面色发紫呼吸困难;换季大扫除后,鼻腔像被无数羽毛挠动喷嚏不断;脖颈戴上新买的项链,泛起了刺痛的红疹……这些看似偶然的瞬间,实则是过敏在作祟。昨日,记者采访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徐江燕,了解过敏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都有哪些类型?徐江燕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特应性皮炎、急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会带来皮疹、瘙痒、鼻塞、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类型。如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小肠结肠炎和肠病多发生在婴幼儿群体,表现为便血、腹泻、生长发育迟缓等,这些症状容易与普通肠胃疾病混淆,家长需格外警惕。
此外,生活中常见的化妆品、金属饰品、橡胶制品也可能引发皮肤过敏。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有哪些关系?徐江燕表示,如果有家族过敏史,孩子患过敏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临床研究显示,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孩子过敏的发生率为30%~50%;若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这一比例可高达70%~80%。
在环境管理方面,徐江燕建议避免饲养宠物,因为宠物的毛发、皮屑等容易成为过敏原在家中积聚。保持室内清洁也很重要,需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容易藏匿尘螨的物品。此外,尽量让孩子远离烟草环境。增强自身抵抗力也是预防过敏性疾病的重要环节,徐江燕鼓励孩子适当运动,合理安排作息。在流感高发期,建议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