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文物的“主治良医”,在“手术台”上施展本领,或探或掘,或雕或凿,或粘或补,经由他们的劳动,深埋的遗迹终于重见天日,破损的文物得以光鲜如昔——文物修复师,以慧眼为镜、以巧手为器、以匠心为药,为文物“祛病延年”,用极致追求与毕生心血诠释何为“工匠精神”。
7月3日至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93位文物行业工作者云集四川泸州,参加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总决赛”)。各路高手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六个赛项中切磋竞技,最终决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24名,三等奖59名。与我国庞大的文物藏量相比,优秀的考古探掘工、文物修复师比珍贵文物更稀缺。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物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曾经寂寂无名的“冷门赛道”,正在成为大放异彩的职业角色。
方寸之间,匠心独运
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大赛,其实是一场对选手的理论知识、实操水平、临场应变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六个比赛项目均设置了占比20%的理论考核和占比80%的实际操作两个环节,并针对性地考察本项目必备的核心技能。与上届总决赛相比,本届参赛选手增加34%,男女比例约为4:1,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3.58%,选手年龄跨度自19岁到59岁,涵盖老中青三代。虽然每个进入总决赛的选手都是在各省脱颖而出的“强中手”,但大家普遍认为,与省级选拔赛相比,参加全国总决赛“竞争更大、难度更高、心情更紧张”“含金量更加毋庸置疑”。
匠谚有言:“椽稳瓦则安,梁正脊不偏”,木作与泥瓦作好比古建筑的“骨”与“肉”。两项联系密切的工种,对工匠也有着同样的要求:既要有运砖锯木的“扛鼎力”,还要有塑灰雕花的“运针巧”。为了考验选手,总决赛明确规定必须使用传统木作或泥瓦作工具,两个相邻的赛场里,“叮叮咣咣”的声音隔墙可闻,各具韵律,默契应和,这劳作的交响叩问着观者内心深处的敬畏。
在热火朝天的木作赛场,很难不注意到选手们风格迥异的自制工具:包浆的墨斗、牛头似的木刨、自带刻度的划子、弧度不一的铁锛……路人眼里的“怪物件”,却是工匠们视如拱璧的宝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量材致用、因工择器,是木匠之“道”。经过不断调试、千锤百炼的自制工具,更加贴合个人习惯,也凝聚着匠道的智慧。
来到一路之隔的泥瓦作赛场,砖刀与青砖相击的铮铮脆响此起彼伏,打磨产生的细尘还有些呛鼻,两种形式、一样灰青的作品各占据赛场的半壁江山,别是一番“声色味俱全”的景象。裁判介绍,为兼顾南北古建筑风格之不同,泥瓦作赛项设置了砌筑空斗墙(铺设合瓦墙帽并制作灰塑脊)、硬山墀头墙(加工博缝头,铺设披水稍垄与合瓦屋面)两道考题,选手可任选其一。
几位已经完工的选手收拾停当后没有马上离场,抱臂而立,目不转睛,像个严格的考官反复审视自己的创作。硬山墀头墙瓦垄如线、砖缝如丝,空斗墙屋脊上灰塑飘带栩栩如生,很难想象这仅仅用了十几个小时砌筑。摄影师镜头里的他们,手掌沾满灰尘,鞋裤泥痕斑驳,手臂和面庞因常年室外工作晒成了古铜色——这一切粗粝的印记,都与劳动有关。
作为参赛选手平均年龄最大的两个赛项,木作和泥瓦作赛项聚集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老资格”。不过,在泥瓦作赛项中一举夺魁的却是一位“00后”北京小伙伊文龙。他是此届大赛最年轻的获奖选手。由于家中长辈一直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伊文龙从小就对这个行当产生了浓厚兴趣,早早入行,年纪轻轻已经积累了居庸关、明十三陵长陵及庆陵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经验。拿到最高奖项后,伊文龙说:“一线的古建泥瓦作工匠很辛苦,现在从事这行的年轻人极少。父亲和师父一直教导我要‘干一行爱一行’,我铭记在心。获奖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我会继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把老一辈吃苦耐劳、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古为今用,天工人巧
从日复一日到年复一年,光阴在方寸之间积累成变幻生长的经验,双手修炼出化陈朽为神奇的力量,他们的手,是续写古物今缘的鹊桥。每一位甘为文物俯身钻研的文物修复师,不仅追求技艺的精进,也在创新的路上步履不停。
总决赛的金属和陶瓷赛场,伏案工作的修复师们眼神专注,显示他们已经忘却周边环境,进入了“心流”状态,人与物的连接在时光的打磨和心力的倾注中变得具体可感。
摘取本次金属赛项一等奖桂冠的是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任俊锋,两年前,他的大赛名次是四川省选拔赛的第三名。从“高手”进化到“绝顶高手”的秘诀,大概就写在他工作室的那条横幅上——“勤能补拙”。15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修复文物千余件,四川省大部分考古工地库房里都有经他妙手修复的文物。三星堆、江口沉银等大型遗址的“高强度训练”让他的技术突飞猛进,“高分子绷带固形保护兜底翻转技术”“可拆卸物理加固”固形技术、分体式文物搬运展示箱、“套箱凿底切割”方案等一个又一个新方法都与他有关……从拜师学艺到创新方法,从指尖技艺到学术成果,任俊锋的进化之路走得无比扎实。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师张亚旭取得了陶瓷赛项的二等奖,她从上海的选拔赛中拼出重围。她抽到的考题是一件器壁缺残近半的元代印花瓷盘,要在十几个小时内修复好如此大面积的缺残,难度颇高。赛场上,她沉着地操作着清洗、补缺、打磨、作色、绘制纹饰等一系列步骤。张亚旭说,修复过程中的主要难点是绘制印花纹饰,要模仿印花部分微微凸起的轮廓线条,为了使复制的印花线条流畅且有立体感,她精心调配出较为浓稠的有体积感的仿釉颜料,用小号勾线笔细细勾勒,并做出半透明的青白色釉面包裹线条,使整体效果达到和谐统一。
青丝华发,薪火相传
旧物焕新颜,师父带弟子,在以“文物”为中心的小宇宙里,“老”与“新”这对概念模糊了原本对立的边界,岁月只是在文物与修复师之间流转。当文物的光彩跨越历史、走过修复,终于映入观众眼中,谁又能说那不是文物师的青春在熠熠生辉?赛场上,徒弟凝望作品,师父凝望徒弟,默默涌动的不止文化的新生,还有情与艺的传承。
纸张书画赛场的观摩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一眼不错地盯着一位正在进行全色操作的年轻人。刘泽信从事书画修复行业已有50余年,此次大赛有三位徒弟分别代表不同省市进入了总决赛。结果揭晓,跟随他学习时间最长的孙璐获得二等奖,刘泽信笑得开怀:“这个成绩出乎我的意料,不枉他认真努力了这么久。”
木作赛场上还有一位特别的选手,这位来自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的大二女生张玥,仅有19岁。她不仅是木作赛场上唯一一名女生,也是所有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选手。赛程进行到第二天,张玥体力告罄,握着框锯的手微微发抖,干一会儿就要歇一歇。“木作比赛明确要求不得使用电动工具,赛前我们已经加紧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体力训练,但比赛强度还是比预想的高不少。”张玥说。
文物技能行业最高规格的“大比武”落下了帷幕,文物修复师对技艺的追求却不会因此止步。大赛为全国文物行业的优秀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技艺、交流经验的宝贵平台,不仅是技能水平的较量,更是对文物行业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认可与激励。当文物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古老的文物将与古老的技艺一道,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翟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