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某班主任因三名高分学生未听取建议报考清北,而选择其他高校,该老师在班级微信群聊“清北团队合作群”中表示“将以失望解散此群”。
聊天记录图片显示,该老师在群内表示,三名学生“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并认为这是学生不顾及家校付出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称此为“教育的失职”。对此,瑞昌市第一中学于7月7日发布情况说明回应这一事件,表示尊重学生志愿填报的选择。
学生自认为的合适,在该老师眼里不尽人意,归根结底是高考志愿填报选择权和决定权在于谁的问题。志愿填报的热议、名校标签与个人爱好的权衡,这些表象的背后,真正的内里在于对 “适合”的冷静思考。
“适”于己,填的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高考志愿填报是关乎未来发展的第一步,应当建立在真正的理性和自主之上。钟芳荣选择考古系并入职敦煌研究院,“冷门”专业接续翻红,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发布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显示新生代选择专业更看重喜好。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名校不是唯一的答案,“主流”不等同于“适合”——兴趣、能力、未来发展都应该纳入考虑的范畴。
“适”于学,填的是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初心在于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引导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对学生的期许无可厚非,但是名校数量并非衡量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进入名校更不是学习旅途的结束。教育是春风化雨、顺水推舟的结果,而不是利益变现的工具,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上,相比于把老师的意志加于学生未来规划之上而劝说学生选择名校,理性的建议和鼓励或许更有意义。
“适”于世,填的是社会的公平与未来。高考志愿填报是社会多元发展的体现,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对高考志愿填报的规范管理不断加强,明确要求严禁对考生志愿填报进行干预。这是对考生的尊重和保护,是对教育公平的维护,更是对社会公平和自由发展的保障。多元的选择生发多元职业和多元人才,将有利于人才结构优化和社会创新活力。
引导帮助、自主填报、划清辅助和最终决断的界限,学生才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主体。真正的“适合”不是利益得失的算法,也不是“为了谁”的道德绑架,而在于对未来规划的清楚认知,在于自主和自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