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人类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健康与疾病始终如影随形。每一次关于疼痛与疗愈的记录,都成为人性、希望、坚韧与爱的深刻展现。而放眼未来,我们预见的不只是医疗技术的惊人飞跃,更是对病患愈发深切地理解与尊重。医学的终极使命,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在敬畏中寻求精妙干预,在理解中维护动态平衡,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共舞。本文为《身体周刊》读者投稿的患者故事,“愈见你”,感受生活的点滴。
作者:杨红英
十多年前,因写长篇小说,右手肩周痛了一两个月后,我用电脑就很注意时长,再也不会一整天一整天地面对屏幕。因此即便肩颈出现一些酸胀,也能通过自己拉伸很快缓解。去年12月,校对文史资料《盐煤古道》一书时,又碰到作协选稿,一时间动用鼠标的频率多起来,不知不觉造成右手肘到手指之间半个手突然疼痛。这种痛跟以前的肩周痛还不一样,并不会因为主动的拉直变得轻松,反而让筋脉和肌肉一起作痛,连拿水杯都感到吃力。
家里有为爸妈买的膏药和舒筋活络膏,我严格按照卖家的说法,先用力搽,直到发热发烫,然后再贴。一会儿便有凉悠悠的感觉,似乎还有微微的针刺感,我想一定是药力起效了,便早晚坚持,把半个手臂搓得红通通的。七八天后,不知是贴的位置不对,还是因为第二天要继续用鼠标,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恢复,疗效似温开水一般温嘟嘟的,不好也没加重。
我又动用自己的秘密武器。这几年流行冬病夏治的传统中医疗法,我也狠狠地跟了一场风,在网上买下自认为有品质的艾条和艾灸盒,从前年三伏天就绑在腰部、颈部、腿部,对重点穴位进行慢火细调。虽然出现过头晕脑胀的上火症状,但我想应该是一次用得太多,连续又整上一两个月的原因,我对艾灸疏通筋脉的作用从来没怀疑过。
于是,右手臂绑上四五个艾灸盒,同时点燃,寒冷的冬天,整个人也热乎乎的,甚至汗涔涔。灸后手臂的确不像之前上了钢板一般,至少转动拉伸都柔软一些了,我就不怕麻烦,坚持每天让右手前臂放在桌上,保证能捉住鼠标,然后缠上艾灸盒,一边灸一边工作。五六天后,才发现手臂被灼伤,红了一大片,还冒出一两个亮晶晶的燎泡。可我求愈心切,希望以皮肉之苦换来筋骨的舒缓,以不怕痛的精神继续艾灸,结果当然又增加了几个燎泡。幸而儿子及时阻止,才终止了这一折磨式疗法。
而后,又在网上搜寻按摩、拉伸等康复手法。这些一般都是针对穴位,不像艾灸盒可以直接找痛点,或者在所说的位置一罩,基本上可以八九不离十。但是,我并不怯懦于穴位,因为这几年,我的书单里医书是最多的,包括徐文兵、陈允斌等今人的,也包括张景岳、张锡纯等古人的。我还专门购买了人体穴位模型,虽说记不了几百个穴位的名字和位置,但经脉的走向还是清楚的,加上手机的搜索,精准找到某穴位也算轻车熟路。
很快就在同事推荐的公众号上找到了专门对付鼠标手的方法,我十分高兴。之前爸爸晕车,我按照视频为他按摩劳宫穴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儿子得了感冒又用梳子梳风池穴也解除了头痛,我对这个公众号的信息完全相信。于是,赶紧照着视频,拿出人体穴位模型,摁大拇指根部隆起处的边缘,确实有很明显的痛点,嫌左手的力度不够大,我用梳齿摁压,效果立竿见影,手臂上的痛当场消失。只是,这个方法只能解决一时,一用鼠标,各种痛就像遭恶魔诅咒一样又一起袭来,让我对自己的治疗完全丧失了信心。
折腾了一二十天,只有找医生这条出路了。当我做出这个决定时,儿子差不多长吁了一口气。他说我经常批评家中的老人患病后总是自己给自己开药、找单方子,其实我也是一样遗传了他们的毛病。我无从辩驳,尤其是通过半小时的针灸和电疗,痛感像被拈掉一样时,我确实为过去的自以为是后悔了。回到家里,我还有些不相信,一会儿举起来,一会儿拉直,一会儿摇晃手腕,如此反复试验,真的没有一点痛感了。看来我之前的诊断和治疗都是错误的,至少还是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人家医生针的穴位延伸到了肩颈处,还说主要的症结其实还是在肩颈。都说隔行如隔山,何况我既无耳濡目染,又无耳提面命,就想通过看看书来当自己的医生这个愿景有些痴狂。
可是,我的后悔药还没吃完,又陷入了更大的忧虑中。上班后,捉一会儿鼠标,原来的痛感不仅完全跳出来,还增加了后手臂的隐隐作痛。难道这个手臂就如此完了,或者疼痛感将伴随我的后半生,成为养生病?
书交付印刷后,我的心也终于空下来,方才想到这鼠标手既然是用过头造成的,那干脆就学贾府人生病后饿两天的做法,给右手放假,期待通过彻底休息激发身体的功能,让其恢复。于是,除了鼠标让左手来掌握外,但凡用力的,诸如拿炊壶、快递,也一四六全丢给左手。差不多一个月,我的右手除了握筷子以外,都处于闲置状态,但该有的痛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点点减少,偶尔动一下鼠标,食指还明显僵硬并带刺痛感。可以说,该死的痛感唯一消停的就只有躺在床上,把手放平时,要是稍微像之前一样侧着身,把手肘弯起来痛感都要伴随睡眠入梦。
我又去找医生连续针了好几次,并坚持让右手继续休养。半个月后,我忍不住试了试,感觉要好些,但用上半个小时,整个右手的疲软感便来了。工作多起来,我只能靠用一个小时,就用力上下扳手腕,让手臂在拉伸中静置两三分钟缓解一下,再继续艰难费力地捉鼠标。
作为一个每天都得面对电脑的人,鼠标手如此严重,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的心拔凉拔凉的,不得不又在网上寻找各种康复办法。看到“增加肌肉力量能根本改善”这句话时,我想到近段时间高频率使用左手,左手已由之前需右手帮忙才能握一壶水到能单独拿起一壶水的进步,不禁燃起了一丝希望。
儿子得知我的想法,在网上买了一对手环送给我,让我在跑步时套在手上。这对手环一个的重量是四公斤,分成了八条,有六条是可以取下的。一开始,我就只用了最基础的两个,拴在手颈处,跑起来很吃力,中途要停一两次才能像之前一样坚持半个小时。
儿子见状,问:“妈妈,你觉得你多久能加下一个,什么时候能全部加上去呢?”
我耸了耸肩,说:“看一个月后能不能加下一个,一年能不能加全。”
我说这话真不是忽悠,是完全没有信心。从小到大,我的手就比同龄人小很多,长大后,手颈还细小如擀面杖一样,导致我抱几个月大的儿子也坚持不了几分钟。这当然跟从小没干过重活有关,我知道手无缚鸡之力就是我身体的软肋,四十多年来从不敢奢望有何改变。
哪成想跑步上手环一周后,手臂挥起来竟然自如了,甚至感觉不到手环的存在。我赶快把这个惊喜告诉儿子,儿子立马就给我加上一条。这一斤一加上,跑起来呼吸又不够均匀了,脑供血也明显不足了,但我最大的本领便是能咬牙坚持,所幸四五天后,身体便适应了。于是,又加上一条。
“那你是不是一周就加一条,到你生日就全部加完呢?”儿子一半调侃一半鼓励道。
我没敢接话,只是摇摇头。毕竟加到两公斤,手臂挥起来明显重了好多,不仅气紧,连腿脚也跟不上,显得重了好多。往后要么两个星期能加一条,要么三个星期才加一条。这进度虽不像一开始时一周一条,却已严重超出预期,基本带来的就是进步伴随的喜悦。而最大的喜悦是,在我不经意间伸展右手时,感觉手肘到小手指处筋脉的痛感少了很多,手肘处的肌肉连痛感也没有了。再仔细小心拉伸时,发现手肚子上竟然鼓了出来,手颈也厚实了一些。我赶忙喊儿子看。他伸出手来一比较,果然我的手臂上长出好几处看得见的肌肉。
戴着手环跑步一个月,竟然练出手臂肌肉,减少疼痛,这当然点燃了我对鼠标手康复的希望之火。到生日前,居然八条手环全部装上了。至于握拳头、掰手腕、拉直、旋转、弯曲,种种动作下来,右手跟左手一样,完全自如了,且痛感一天天减弱。而用鼠标、提重物时的痛麻也感觉不到了,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患上半年的鼠标手再有十天半月,一定能彻底消失。
或许,半年鼠标手的经历,就是生命行进半程时给我的一次意外的考验,或者重要的提醒。让我在一次次摸索中,激发身体的本能,找到自我强健这条最根本的成长秘诀。
专家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康复科治疗师 仇慕磊
看了杨女士详实的“鼠标手”半年抗争记录,感触颇深,不禁让我联想到另一位酷爱编织的女患者,她每日沉浸其中超过八小时,最终双手罹患腕管综合征,疼痛难忍连吃饭都成问题。她们的痛苦,直指同一个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反复、过度的手腕使用。“鼠标手”即腕管综合征的俗称,是手腕过度机械化使用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压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其科学康复理念核心在于“急性期制动+治疗”与“恢复期锻炼+治疗”的分期应对。
急性期 (休息/制动) 是首要且最重要的!必须立即停止或大幅减少诱发疼痛的动作,如用鼠标、织毛衣或反复屈腕抓握。杨女士早期忽视这点,正是病程迁延半年的关键教训。使用腕部支具(一般网上可购得)将手腕固定于中立位(尤其夜间),能最大程度减少腕管内压力、让炎症组织休息,这是不可逾越的黄金法则。恢复期的核心则是“渐进性功能锻炼”+维持治疗/预防。杨女士最终通过系统性、渐进性的力量训练(负重手环)成功康复,强有力地证明了增强肌肉力量能稳定关节、改善循环,为神经恢复创造有利环境。
杨女士经历绝非孤例。“网球肘”、“脚踝扭伤”、“腰扭伤”等常见运动损伤,其康复核心理念“急性期严格制动消炎+恢复期科学锻炼强化”本质相通。然而现实中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者比比皆是,根源在于“忍一忍就过去”的侥幸心理(忽视制动)、“病急乱投医”的自治误区(如错误热敷按摩)、对“主动锻炼是康复根本”的认知缺失以及改变致病习惯的固有困难。这绝非一句“为何不早点去医院”能简单概括,它深刻反映出:正确处理此类损伤的知识与技能,本应是一项必备的“基础生活技能”,却在公众层面严重缺失。健康科普任重道远,我们需将“制动+锻炼”的科学理念转化为公众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的行动指南,让更多人像杨女士最终那样,掌握“通过科学康复与锻炼实现自我强健”的钥匙。
杨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