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积极创新举措,全力做强番薯文化产业。一方面,打造特色番薯文化街区,将传统的番薯种植、加工工艺与现代商业元素相融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消费场景。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番薯文化直播带货活动,让更多优质的番薯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提升福州番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举办番薯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深入挖掘番薯文化的内涵,推动番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让番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政策扶持+产业升级+文旅融合
福州创新举措做强番薯文化产业
记者8日获悉,回应市人大代表郑丽垠提出的《关于做强番薯文化产业的建议》,福州市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等创新举措,推动传统番薯产业焕发新生。
代表建议做强番薯产业
据史料记载,1593年,福州市长乐青桥村人陈振龙历尽艰辛,将薯种从菲律宾移植福州。后经170多个春秋,番薯在国内得到大范围推广种植,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卓著。
“番薯是很好的抗旱救灾作物,还是全球公认的健康食品。”郑丽垠代表在建议中提出,目前福州发展番薯文化产业遇到了一些瓶颈,包括种植面积下降、知名度不够、产业链不长等问题。
郑丽垠建议制定番薯产业发展规划,开发番薯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番薯加工产业。“希望提升完善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陈振龙故居与纪念馆;开办以番薯农耕体验和薯品餐饮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和番薯产品餐饮连锁店;在继续做好地瓜烧、地瓜粉、地瓜丸等加工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番薯深加工,增加番薯经济效益。”
稳定增加种植面积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4年全市番薯种植面积34.4万亩、产量(折粮)15.1万吨,分别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27.4%和产量的31.5%。福州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24年累计投入番薯生产补贴资金127.3万元,涌现出罗源凯荣农业专业合作社、福清市禾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种植番薯面积超500亩的种粮大户。
“今年要继续落实政策扶持,稳定增加番薯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种植番薯30亩以上继续享受与其他粮食作物同等补贴标准,预计亩均补贴标准比去年增长30%。进一步加大番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广泛开展优质特色新品种引种和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建立绿色高效示范基地,不断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在回复代表建议时表示,将进一步强化番薯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种植户进行地瓜干(饯)、地瓜粉等粗加工产品生产,推动精深加工;不断延长番薯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走出一条“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业延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加强文旅产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福州在加强番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番薯宣传推介等方面一直在努力,包括修缮陈振龙故居及周边景观、建设陈振龙纪念馆和陈振龙纪念亭、开设“番薯讲堂”等。长乐还推出《金薯传奇》原创闽剧,文岭镇拟打造百薯园在内的棋山风景区,陈振龙故居等番薯代表场所也被编入长乐旅游精品路线。
“要持续指导长乐培养‘小小讲解员’,讲述并传播陈振龙与番薯文化的故事;结合长乐番薯文化、番薯系列展馆、番薯采挖实践、爱国主义研学等资源,持续推出‘农业+旅游+研学’特色路线。”市文旅局在回复代表建议时介绍,在商务、文旅等促消费活动中,联合市商务局、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等推广和研发番薯美食、特产,打造地标性番薯餐馆,助推长乐番薯文化产业发展。
据悉,为进一步打响番薯文化旅游品牌,市文旅局将在“有福之州‘乡’当好”“新春文化旅游月”等活动中,强化番薯文化旅游的推广,并策划番薯品鉴、番薯生态体验等内容,提升番薯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 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