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天乙报道 在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总决赛领奖台上,来自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第二中学七年十班的13岁初中生徐睿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作为辽宁省仅3人获奖的唯一来自县城的选手,他凭借《基于Arduino的无人看管水域电鱼报警装置》斩获优秀奖。
灵感源于对家乡水域的热爱
徐睿泽在2024年1月6日的日志中写道:“水域生态系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鱼等非法捕捞却在破坏它。”他设计的装置如同水域“智能卫士”,借传感器捕捉电鱼异常电流,摄像头实时监控,触发警报后,微信模块推送信息给管理人员,内存卡同步保存影像作执法证据。“给河流装上眼睛和耳朵,24小时守护水生生物。”他这般形象地阐释。
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属教育部权威赛事。从辽宁32件精选作品中突围的徐睿泽坦言:“灵感藏在西丰碧水青山里,正如朱熹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家庭教育:滋养创造力的土壤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家校共育的力量。“创意角全家一起搭,旧电路板、饮料瓶在孩子眼里都是宝”,徐睿泽母亲回忆,“每天5点备特色饭盒,饭团捏白鹅、胡萝卜雕帆船,用小惊喜给创造力‘加料’。”三年300余个造型饭盒,不只是营养补给,更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少年的想象力。
“他从小爱拆闹钟研究原理,对科技的痴迷让我既心疼又骄傲。”母亲笑着补充,“孩子爸坚持每天陪他晨跑3公里,边跑边聊想法。有一次跑到中途,他突然停下兴奋地说‘爸,我想到报警装置的新点子了’,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些坚持都值了。我们总跟他说,做任何事都要像跑步一样,认准目标就别放弃”。
“设计初期,经历17次结构推翻、23次程序调试。”徐睿泽翻开厚厚的实验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失败与改进的过程,“有段时间我特别沮丧,甚至想放弃。但爸妈带着我去大学实验室请教专家,一次次尝试让我明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
校园成长:多面发展的青春轨迹
“班级里的象棋是上届初三学哥留给新一届学弟的礼物。当时问谁会下象棋,徐睿泽、王天恩、汤浩轩都举手了,象棋便先交到王天恩手里,让他们有空切磋。”班主任王丽琨翻开班级日志,回忆起孩子们的初遇。此后课间常能看到他们对弈的身影,激烈的讨论声中,几人也成了好朋友。
王丽琨介绍,徐睿泽善于沟通、乐于分享,铁岭办大赛时,他主动邀请汤浩轩组队。备赛期间,两人常常为一个策略争得面红耳赤,又在达成共识后相视大笑。从棋友变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一起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铁岭赛区预赛,一举拿下一等奖。在他的带动下,汤浩轩熟练掌握了各类拼装技能,学习上二人也齐头并进,遇到难题总是第一时间凑到一起,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相互启发;各科小测成绩公布后,也总迫不及待地和对方分享进步的喜悦。“汤浩轩这个小胖子,还总跟我说,要和徐睿泽一起上高中、考大学。”王丽琨笑着说。
“徐睿泽学习执行力极强,作业又快又好,做题速度稳居班级第一,思维敏捷、记忆力出众,背诵课文也是又快又准,时间规划得十分合理。”王丽琨指着日志中的纸页,上面记录着少年的日常:课间专注研究图纸,手指在零件间灵活穿梭;午休时与同学热烈探讨方案,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放学后实验室的灯光下,他独自调试设备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从铁岭市首届电视青少年书画大赛金奖,到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辽宁赛区一等奖,12项省级以上科创奖项见证着他的成长轨迹。此外,他最喜欢“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歌词,面对挫折从不气馁,耐性极好,永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凭借出色的表现,还成为了班级光荣的护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