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听演唱会、买电子产品……暑期消费迎来小高峰,部分家庭支出达数万元,其中有合理投入,有奖励式消费,也有盲从的过度花费——
暑期消费账单,怎样才更有意义?
电子产品实体店内,考生饶有兴致地挑选心仪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各大热门景区内,考生纷纷拍照打卡,享受轻松一刻;演唱会现场,考生们放声歌唱,释放压力与情绪……高考结束,以学生群体为主的“考后经济”如期而至,从数码产品选购到毕业旅行规划,从学习新技能到个人形象焕新,各行各业精心打造的“高考礼包”提升了消费热度,也让不少家庭的支出“攀高”。
在鼓励合理消费的同时,一些过度的消费支出值得反思。动辄数千甚至数万元的消费账单是否有意义?怎样让孩子在消费的过程中收获成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孩子“暑期课堂”的重要内容。
听演唱会、旅游,“奖励式消费”迎小高峰
“周深,终于把你盼来了!”6月28日,周深演唱会在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举行,高考考生赵玉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简单的信息,并配上了两张演唱会现场的照片。高考结束听一场演唱会,是她计划已久的事情。4月份,周深演唱会巡演城市名单公布,青岛在列。在家门口就能听喜欢歌手的演唱会,她立即给自己的父母安排了抢票的“差事”。高中努力了3年,演唱会现场,她大声歌唱,尽情释放。“有压力,就大声喊出来!”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普遍为“05后”,他们有想法,也乐于付诸行动,更乐于为兴趣和情绪价值买单,演唱会成为他们释放情绪的重要方式。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青春旅行,同样是不少高考生的选择。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今年的高考考生韩欣怡在家长的赞助下,和小伙伴到西安来了一场“特种兵式”旅游,逛西安城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打卡大唐不夜城、西安钟楼,看实景剧《长恨歌》……整个行程主打一个欢乐又充实。旅游项目琳琅满目,花销自然也不少,5天4夜的旅游花费约7000元。
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高考结束的高考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首先“抢跑”暑期旅行,出行高峰从高考后持续到7月10日左右。多人出行是毕业旅行的特点,从预订数据来看,6月,22-25岁旅客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2%。其中,多人出行的酒店订单占比超过七成。途牛发布的2025暑期出游趋势预测报告也显示,“毕业游”用户已率先开启暑期之旅。今年暑期“毕业游”市场呈现“短途高频,长短结合”的特征,“毕业游”用户更加注重情绪价值以及个性、灵活、新奇等体验的追求,跟着“热点”去旅游成为今年暑期“毕业游”的新潮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电子产品消费也迎来了小高峰。青岛未来城万科广场集聚了华为、荣耀、小米、OPPO等多个手机品牌实体店,每家实体店都有针对高考生的优惠政策,有的实体店优惠力度最高可达1000元,有的实体店则推出购买手机送礼品等活动。“高考后,到店购买电子产品的学生明显多了,其中以4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手机消费为主,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宽裕的学生会直接把手机、平板、电脑三件套配齐。”其中一家实体店的工作人员介绍。
暑期账单满满,三四个月的工资不够花
“毕业旅行5000元,考驾照4000元,手机、平板、笔记本电子产品三件套15000元,衣服鞋子3000元,其他费用3000元,差不多3万元。”“手机5000元、笔记本电脑6000元,计划的两次外出旅游至少得10000元,两次演唱会2000元左右,还要学习因为高考放下了3年的乐器、跟同学聚餐、购买大学用品,算下来起码得4万元,好几个月的工资就没了。”……高考生在暑期消费中打头阵,不少家长在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上晒出孩子的“暑期账单”,旅行、考驾照、电子产品、演唱会、同学聚会等几乎成了高考生考后消费的标配。
暑假,电子产品迎来消费热潮。王世锋 摄高考生群体或许只是暑期消费的“开胃菜”,各地中小学生陆续迎来暑假,很快就会加入到暑期消费大军。研学旅行、特长班、兴趣班等会成为很多家庭暑期消费支出的大头。“暑假过后,孩子就要上六年级了。趁现在学习压力不大,让他多出去见见世面,多些体验。”市民刘先生已经给孩子报名了为期7天的北京研学游,费用大约是6000元。研学回来,休息几天,孩子的暑期英语口语班、编程辅导班也接踵而至,而目前暑期已支出的开销就近2万元了。
孩子暑期消费开销多,但不少家长表示会尽量支持,“孩子高中3年忙于学习,确实很辛苦。孩子有旅游、消费需求,我们尽量满足。希望他能够好好放松一下心情,短暂停歇,为下一阶段的人生蓄力。”“暑假的时间主要是孩子的,他若有学习兴趣,作为家长应该支持,说不定孩子就因为某种特长,激发出更多潜能。”
当然,也有的家长表示,不会“有求必应”。“孩子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的,学会花钱也是一门必须要做的功课。高考结束,孩子有了难得的超长假期。全家人已经商定,暑假给孩子2万元的定额消费,让他自己识别、规划,我们负责把关,合适的支持,不合适的‘驳回’。”高考生家长张先生希望孩子能够逐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识别哪些消费是有必要的,而哪些是没有必要的。
花钱也有大学问,要把“消费账单”变“成长账单”
最近几天,家住城阳的高考生小董正忙于志愿填报,不过她已经做好了假期规划。“高考完,花了几天的时间找了一份兼职工作。等志愿填报完成,就去兼职,时间大概是1个月,大概能挣三四千块钱。”在开始大学生活前,小董计划先做“打工人”,体验职场生活。等兼职结束,她计划用自己赚的钱,和小伙伴来一场旅游。“1天平均能挣100多块钱,想想这钱攒起来就不容易。”在她看来,花自己赚的钱会更有成就感,也能收获更多成长。
假期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旅行、可以是买电子产品、可以是打工赚钱,还可以是读书充电、学习新技能。暑期经济折射出的是以学生群体为主的消费趋势和价值取向。暑假里,针对学生群体的各类消费活动、促销活动比较集中,也就成为消费的旺季。不过,暑假消费也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规划人生的重要契机。
中小学生到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研学。青岛某校心理教师认为,学会跟“柴米油盐”打交道、学会如何花钱是孩子迟早要面对的一堂实践课。现阶段,孩子没有独立经济能力,日常花费主要依靠家长的支持。孩子合理的、必要的需求,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给予支持;从众的、盲目的甚至是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支出则要“打个问号”,家长不能“踮着脚尖”来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需求。
比起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更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接触和了解真实的社会,比如带他们去体验早市,让孩子理解金钱背后的辛勤劳动;比如设立家庭基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一部分资金,让孩子在劳动和实践中,了解到金钱是依靠劳动创造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时,鼓励孩子制订预算和消费计划,还可以引导孩子了解基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信用卡、贷款等,以便他们在未来能够做出明智的财务决策。暑期消费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孩子见识世面、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把“消费账单”变成“成长账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青岛日报2025年7月9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