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鹿岛 四百年渔火映潮声
创始人
2025-07-09 06:15:20
0

转自:辽宁日报

大鹿岛远景。

村里设立海鸥投喂员一职,并开发、生产专业食品投喂海鸥,成为当地一景。

本报记者 刘臣君

提示

从商周到清末的历史叙事里,丹东孤山镇的大鹿岛始终是存在感最强的一章。如今,鼓角铮鸣皆已远去,大鹿岛村已发展为旅游胜地,从体验放海灯习俗到与网红守塔人互动,再到赶海、喂海鸥、看日出、尝海鲜……属于北方海岛的最佳季节来了。

壹 甲午海战 小岛人亲历的大事件

“潮涨潮落皆是民族心跳,浪涛声里永驻忠魂回响。这岛民的魂,早与黄海的碧波融作一体了。”丹东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大鹿岛史事》一书的作者迟立安,用诗句表达百年前那场海战的心声。

甲午海战的热血与屈辱,早已成为大鹿岛人的永久记忆。

时间回到1894年9月17日正午。不远处的黄海海面上,惊雷炸响,大鹿岛上的村民趴伏在东山坡上,目睹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首场铁甲舰对决。在黄海海战中,清朝北洋战舰与日本舰队在海上大战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惨重。78岁的村民李生宽说,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这场海战,轰隆隆的炮声没停过,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村民没离开过,很多人参与救援中。

迟立安在检索资料时,看到了1928年《北平朝报》上连载的《甲午日记》。文中自述,海战中扬威舰下沉,“船上将士投水漂流,为经过民船所救,至大绿岛(即大鹿岛)。获救上岛者共253人。在岛上住民的帮助下,获救船员后经陆路抵达旅顺,归队。”

大鹿岛村党委副书记王德武说,当时,“扬威”舰的水手邵伙灵和“超勇”舰管账的黄姓男子在当地的渔民家中养伤二十余日后才离去。当时,面对海上漂浮的上百具遗体,村民驾船打捞、安葬,当初的安葬地成为甲午陵园最早的雏形。

如今,邓世昌雕像面朝沉舰海域矗立,甲午陵园松柏常青。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自发来到大鹿岛,与村民一起祭奠牺牲的将士,这已经成为大鹿岛村民的日常生活。一位丹东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目睹那场惊世的战争,历史老人——大鹿岛,层层叠叠的岩石,随意地敲打一块,就会攥一把浓缩的甲午故事。”

甲午英魂在大鹿岛的传承也同样体现在于德水一家。1994年,在甲午海战100周年公祭典礼上,大鹿岛学校的学生于冰被选为代表,诵读祭文。30年后,在2024年举办的公祭典礼上,于冰的父亲、已经退休的于德水被选为代表,诵读祭文。

“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于德水既兴奋又紧张,他最终还是给儿子打了电话,询问诵读的经验。“我儿子已经是辽东学院的老师了,他帮我回忆了一下30年前的公祭典礼,然后告诉我说,你就想着当年牺牲的英魂,别紧张,大声点读。”

1985年,大鹿岛村将北洋水师阵亡将士墓葬群移到东山北坡。1996年,大鹿岛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连同岛上的甲午英烈陵园、邓世昌雕塑广场被确定为国家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有人来这里做直播,在网络上引起共鸣,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贰 放海灯 北方海岛的独特民俗

对大鹿岛人来说,每年的正月十三是最重要的日子,全岛人要聚在一起举行祈海仪式。祈海仪式的重要环节就是放海灯(即在自己制作的小船里点上蜡烛,推入海中),为新年祈福。这一天,全大鹿岛的人都会来到沙滩上,放船、放灯、耍灯碗,燃起漫天不灭的烟火。

虽说是正月十三,但仪式的准备工作从腊月就开始了。老渔民庞玉河如今是祭海仪式的专家了。“必须在正月里就要把海灯准备好,这需要七八个人忙活好几天呢。”庞玉河说。

调查发现,在我国黄海、渤海等沿海地区,流传着海神娘娘的传说。而民间流传的那句“南妈祖北娘娘”,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人,即海神娘娘,只是名字不同。

黄、渤海周边的海神信仰习俗有一个突出特点——放海灯。传统的海灯制作并不复杂,渔民往往就地取材,用木板、荆条、秸秆(高粱秆、玉米秆)等扎制成简易的小船,然后放上蜡烛。而高档一些的是用木板制作的船,可以安装船舵和桅杆,甚至有电动的螺旋桨,点上蜡烛后,木船会比简易的小船航行得远一些。早些时候,渔民会认为自己做的海灯漂得越远好运越多。

庞玉河的老搭档李运祥说,如今条件好了,祈海仪式中的船体更大,今年的大船有2米6长,小船也要2米多,而且渔民会放入白酒、新鲜水果等祭品。

李运祥解释,祭海仪式是岛民表达敬畏大海的一种方式。“天下至计,莫于食;天下至险,莫于海。”祈海仪式是以海为生计的人们对平安和富裕生活的一种期待。通过这种仪式,希望达到出海平安、渔业丰收的目的。“看着船随波漂走,这灯一亮,就感觉心里踏实。”李运祥说。

王德武告诉记者,大鹿岛正月十三祈海仪式传承了400多年,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福建传来的。这个仪式起源于渔耕,演化于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内涵,是大鹿岛一辈辈讨海人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精神和民俗文化。

如今,大鹿岛放海灯活动被东港市列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祭海祈福习俗活动,被丹东市列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而且,让大鹿岛人骄傲的是,2025年大鹿岛正月十三祈海仪式成功入选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吸引来大量的游客。

可以说,大鹿岛祈海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是民间生活习俗的一个缩影,也是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的典范。

叁 赶海 收获与美味的沉浸体验

鲅鱼、黄花鱼、梭鱼、牙鲆鱼、梭子蟹、虾爬子、白蚬子、大竹蛏子……大海慷慨,赠予大鹿岛大量的优质海产品。退潮时,各种鱼虾贝类滞留在海滩上,成为赶海人的收获。

如此的赶海生活是大鹿岛村民的日常,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每当潮水退去,海滩上都会有一群人拿着工具在挑挑拣拣,说说笑笑中忙得不亦乐乎,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挂在脸上。当然,赶海也有危险。李生宽回忆,有一次他在海滩上捡了十多筐海螺,兴奋地忘记了涨潮时间,等他回过神时,发现海沟已经涨满了水,好不容易才游回来,差点把命给丢了。“所以啊,啥事不能贪。”他说。

“谷雨过后,大母蟹子和海鲜就都上来了。这季节的螃蟹个大肉紧,味道特别鲜美。当然了,大鹿岛的海鲜特殊,外地的海鲜没法比。”庞玉河自信得很,这也是大鹿岛人的共识。

如今,凭借历史、民俗、海洋资源,大鹿岛人确定以“旅游产业为主体,带动养殖产业、捕捞产业、外贸出口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

“游客爱吃海鲜,海鸥也爱吃。”王德武说,为了使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大鹿岛开发出海鸥投喂员这个特殊工种。

“公司专门安排两个人,穿统一服装,每天定时定点在海边投喂。”大鹿岛一旅游公司经理刘军介绍,“你们现在来得不巧,海鸥正在孵卵抱窝。从7月下旬开始,海鸥在未来的3个月时间里都会在海滩上觅食,也是我们投喂员最忙碌的时候。”

海鸥投喂员会站在海边定点投喂。海鸥只要看到投喂员,便会呼啦啦地围将过来抢食,成为大鹿岛海滩上的独特景观。投喂海鸥的食品开始是喂小杂鱼,但从储藏到运输都很不方便,经过几次改良后,目前投喂的食品是大鹿岛村的独特配方,配料有玉米和小海鲜,并交由东港食品厂生产。“投喂成本要两万元,但是值了。以前游客乱喂食物,现在统一管理,游客想要和海鸥互动,用的也是这种饲料,我们不图挣钱,就为把这道景观固定下来,现在看来效果很好。游客们的兴致非常高。”刘军说。

“海岛看日出也是不错的体验。岛上还有英式灯塔、丹麦教堂遗址,嘎巴枣古树、金龟园、月亮湾、甲午陵园、毛文龙碑亭等,大鹿岛虽小,但两天时间你逛不完,也玩不够。”王德武说,“大鹿岛的产业模式达到了惠民、富民的效果。你看,截至目前,大鹿岛村围绕旅游业的经营户共计160家,带动村民就业约1000人,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不出村即可实现100%就业。村里每月还发放生活补贴。此外,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由村集体缴纳。”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 隋文锋

孤山镇

位于丹东东港市。其下辖的大鹿岛村,先后入选“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二○二二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二○二四年入选“省级传统村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股“一哥”,又创历史新高! 沪指重回3500点,上一次还是在2024年11月8日。今天早盘,大金融率先发力,多元金融、证券、银行...
避谈“爱泼斯坦”案,却在内阁会... 【环球网报道】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8日在一场持续约90...
福州籍陈宇,已任天津市红桥区委... 福州籍的陈宇,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成功担任了天津市红桥区委书记这一重要职务。他带着福州...
翔宇医疗:预计年内将有20-3... 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7月8日,翔宇医疗在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脑机接口技术将渗透到康复...
【午报】沪指站上3500点!大... 一、【早盘盘面回顾】财联社7月9日讯,市场早盘延续升势,三大指数小幅上涨,沪指站上3500点。沪深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