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跨越山河的青春之歌
3月7日,西北师范大学317名学子从兰州出发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支教。
3月7日,西北师范大学317名学子从兰州出发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支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丁凯
春天,一趟满载着青春梦想与教育使命的“支教专列”,跨越近2800公里,驶入新疆阿克苏地区。西北师范大学317名青年学子,沿着学长学姐用爱心和汗水走出的这条路,奔赴当地63所初高中开展实习支教活动。6月底,记者追随支教团踏上这片热土,记录他们短暂的支教时光,触摸到的,是一场关于青春抉择、教育接力以及血脉相融的悠长故事。
在位于阿拉尔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支教老师耿嘉璐(中)和学生们跑向教室避雨。
支教老师魏志惠(右二)在加依村家访,并为学生辅导功课。
在加依村,支教老师和村民一起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
西行逐梦,播撒希望的星火
想想,3个月前,初次踏上阿克苏的土地时,田文玉对这里还很陌生,作为外国语学院大三的学生,第一次上课时,她还有一丝胆怯和紧张,尤其是在点名的时候,她就脑门冒汗,有的学生名字长达十几个字。
时隔3月有余,今天的这堂课上,她准确地喊出了每个同学的名字。
“‘老师别走!’这是新和县塔木乡中学同学们在黑板上写下的4个字。”田文玉看着一个个“小巴郎、小古丽”仰望的眼神,心中除了不舍,更加感受到这个小县城的温暖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临别时,孩子们为我写下了一张张便签,稚嫩的言语表达着最真实的情感。”田文玉说。
她是今年的三百分之一,更是这17年间的八千分之一。
在最后一节课上,学生们为老师送上爱意满满的小礼物。
上完最后一节课,支教老师田文玉和孩子们依依惜别。
学生用稚嫩的言语表达着最真实的情感。
接力传承,扎根边疆育桃李
时光回溯到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署支教协议,成为疆外第一所大规模开展实习支教的高校。这些年,西北师范大学不间断地派出32批支教团队,奔赴阿克苏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开展支教活动。
结束一天的课程后,支教老师们在宿舍开始做晚饭。
课堂外,学生们时时跟在支教老师的身旁。
支教老师们在宿舍吃晚饭。
支教老师耿嘉璐(中)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8年,第一届实习支教生刘国贤踏上前往阿克苏的列车时,尽管52小时的硬座颠簸,但没有阻挡他投身教育的决心。如今,他已担任沙雅县第三中学的副校长,扎根新疆17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巨变。他笑着对记者说,我买的是一张单程票。
刘国贤(左二)指导着新一批的支教老师。
“师哥的经历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第二届实习支教生马伟也来到了阿克苏。实习结束时,孩子们不舍的眼神让他毅然决定留下。如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张笑脸,都让他觉得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
第二届支教老师马伟(中)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在位于阿拉尔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内,正在给高中生上课的贺鹏山已扎根兵团教育15载。这些年,贺鹏山的不少学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澳门大学……
贺鹏山带领着新一批师大支教老师续写着他们支教故事。
像刘国贤、马伟、贺鹏山一样,无数西师学子怀揣梦想,跨越山河,扎根边疆,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教育的意义,也为边疆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沙雅县第二中学支教老师在音乐课为学生们做示范。
在库车实验中学内,“领航项目”教师马宇英(中)与支教老师进行交流。
民族团结,续写教育新篇章
走到张建平的家门口,还没进门,就闻到一股奶茶的香气,此时,他正在灯下辅导大儿子功课,在暖黄色灯光的映射下,妻子在一旁煮着奶茶,小儿子在玩着玩具飞机,这个四口之家的画面温暖和谐。
张建平曾获得“优秀支教生”称号,毕业后,张建平选择来到阿克苏乌什县,这次选择,不仅让他全身心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而且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他与当地姑娘古兰相识、相爱、结婚,他的身份已经从“外来者”转变成“自家人”。
支教老师张建平幸福的一家。
“我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卓杰自豪地说,作为支教团带队老师,从2009年至2025年,他带队22次来到阿克苏。
“卓老师,您来啦!有空到学校来看看……”库车市第二小学的颉志红书记热情地拉住卓杰的手说。在阿克苏的大街小巷,卓杰经常会遇到熟人,这里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支教学子们倾注真情的背后,还有西北师范大学教师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走进卓杰位于阿克苏的工作站,皮肤黝黑的卓杰,正忙着给63所学校写纪念封。西北师范大学建立由“指导教师—支教地区教育行政干部—支教学校教师—支教学生”组成的实习支教团体,探索构建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教师培育模式,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卓杰看来,支教活动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从黄河之滨到天山脚下,“支教专列”跨越四季。这是一条跨越山河的教育之路,也是一条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希望之路。
17年来,由32批、8299名学子参与的这场支教接力从未间断。支教学子们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他们用青春的足迹丈量大地,用知识的火种点亮边疆。
汽车即将启动,孩子们拉着老师的手依依不舍。
这场送别或许是一次新的开始。
在火车站,学生们为支教老师送行。
在火车站,学生们为支教老师送行。
17年来,满载青春梦想与教育使命的“支教专列”跨越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