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刀锋书酒馆的第九年,经历两次迁址,在原解放碑店闭店105天后,这家在重庆颇具名气的书店重归爱书人视野。
6月10日,重庆知名书店刀锋书酒馆的“最新版本”——位于九龙坡区万象城中区6楼的刀锋书酒馆×日时夜影正式营业。今年是刀锋书酒馆的第九年,经历两次迁址,在原解放碑店闭店105天后,这家在重庆颇具名气的书店,重归爱书人视野。
刀锋书酒馆的店主江凌是重庆人,业余写作,他曾在外企工作,也曾投资餐饮业。人生转折之际,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刀锋》给他带来启发。2015年底,他在距离观音桥商圈两公里左右的喵儿石创艺特区租房开书店,以“刀锋”为名,亲自选书、运营。
2018年,江凌与合伙人在解放碑开出300平方米的刀锋书酒馆,空间由知名设计师王亥设计。阅读与餐饮融合、每天营业到深夜2点,让这家书店很快聚拢了一批气息相投的读者群体。然而,因为商场涨租,解放碑店还是在2025年2月结束运营。
这次闭店损失很大,江凌差点放弃书店,但最终决定再试一试。3个月后,他把刀锋书酒馆搬进了合作伙伴开办多年的餐厅“日时夜影”。正式营业的第二天,第一财经记者穿过刀锋书酒馆贴满阅读活动海报的大门,江凌站在摆满绿植的院子中迎接我们。他与第一财经分享了开书店的收获与挑战,以及探索文化空间商业运营的一些设想。
以退为进,餐饮和书区面积相同
九龙坡区的万象城是重庆年销售额第一的商业体,一楼遍布奢侈品牌店铺。六楼则是整层的室外平台,经过3个多月的调整,目前刀锋书酒馆×日时夜影的餐饮和阅读按1:1配置空间。一层主要是餐饮区域,两个室外花园区域摆满了桌椅,书架和文创、器物区高低错落。二层主要是书架和自习区域,点餐可以送到座位。一条空中过廊连接两侧不同的书区,过廊直抵通天书架,按开本和颜色陈列,这是江凌爬梯子一本本放置上去的,也是店内的网红打卡点。
工作日的下午,店内近半的座位有人。一层有吃饭聊天、喝咖啡的客人,有人也在翻书。二楼自习区有七八个客人,也有年轻人坐在沙发上讨论英语题目。
“和你见面之前,今天上午,我在我家楼下的星巴克写了两个小时小说。”江凌说,自己曾经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书店,“花了七八年,终于把刀锋书酒馆和我个人分离开来,这是件好事。以前我觉得,一个把开书店当生意的人无法成为创作者,从前面的几个阶段,我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看透了自己的想法和商业的规律。被打磨之后,我愿意去嵌入社会当中,我经营的这家书店也是可以嵌入社会当中,成为一块拼图的”。
江凌认为,刀锋书酒馆和同类的民营小型书店,想要让空间有好书、充满文化质感、传递阅读文化相关内容,在商业上探索更多办法是必须的。卖书这件事,虽然在店主心中可能很重要,但消费者不一定这样想。在书店运营中,卖书会退到次要位置,这样在商业上可能走得更远。
对实体书店来说,卖书的利润太低,且缺乏竞争力。直播卖书基本也是徒劳,疫情期间,江凌试过做网店卖书,干了一年很累,收入跟小程序年费基本相抵,等于白干。好在刀锋书酒馆一开始就持开放态度,江凌也观察到,这几年消费者已经完全接受在书店吃饭、喝咖啡。
他后悔在解放碑开店的时候,餐饮区小了。当时300平方米的面积,餐饮区不到40平方米,却贡献了全店利润的30%、销售额的近40%。卖书的利润很低,合伙人老胡建议用20%以上的空间,也就是60到80平方米来做餐饮,被江凌以“比例失调”的理由拒绝了。
“现在想(来),是我们的净利润太少了。这么大一家店,只赚这些是不对的,当二房东都不只挣这些钱。尊重商业规律来看,每个月应该赚七八万元。”江凌认为,90%的书店在亏钱,“对书店的期望太低了,一个月赚2万元就沾沾自喜了。真正放到商业上考虑,是很危险的,完全不对”。
在新店,江凌改变了以前的分工,餐饮由日时夜影的团队负责,他专心做选书、陈列调整、活动策划并与各团队沟通,他们还有文创设计、自媒体和电商等事务。把餐饮交给合作伙伴,收入和房租及费用分摊等也按相应比例划分清晰,江凌自己的团队虽然少赚了,但也少操心了。
最近,他每天都在调整优化店内细节,从墙上的海报、明信片到书。他说,刀锋开到第五年的时候,大家感觉空间很舒服,因为小物件和细微的做法、点子积累很丰富了。“比如我把后面的两本书拿出来放到一起,有人进店能‘get’到,因为他知道两本书之间有梗。这样的效果只有靠时间积累和保持个人风格才能实现。”
认清现实之后,再去开书店
开小书店要清醒。在江凌看来,书店行业的规模很小,认真选书、认真开店,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同时,书店的短期成功可能会导致店主在商业价值上有点一叶障目。
“重庆有3000多万人,1万人比例很小,但有1万个粉丝足以支撑书店继续做下去。但是在商业视角,不能只看1万个人做生意,而是要看十万、百万人的。开小书店、文艺书店,如果永远都在1万人的市场里,用服务1万人所得的成果和经验,去思考100万受众的商业结构,你会发现所有的逻辑都走不通,99%的人可能根本不吃这套。”江凌说。
两次考验给江凌来了两剂猛药。2020年,刀锋书酒馆的生意不错,很多商场邀请他们去开店,开出很好的条件。所以他们做了一个新品牌叫林中空地,面积达700平方米,请了泰国著名建筑师洪人杰设计。但没过多久,因为商场管理方的变动,新店没有全部完成开业就撤走了。
2022年受累于封控,书店每个月都在亏钱,江凌陷入抑郁状态,一整年浑浑噩噩。每个月动辄3万多元的亏损,压力很大,对策却很少,江凌一度怀疑开书店是否还是一件对社会有用的事,那是他为数不多产生过后悔念头的时刻。
经常有人问江凌开书店要注意什么,他只有一个建议,就是控制成本。如果坚持开书店就是让人来买书,那就不要进高客流的场地,要开到社区,开到一些交通便利但房租便宜的地方。面积可以小一点,可以拥挤一点,各个环节控制好成本,不雇店员,店里放3000本书,做好选书,每个月卖一两万元的书,打平成本,是能实现的。但是想法一多,就难了。想要卖咖啡、想要设置阅读座位、想做二三十人的活动,空间就要越来越大,成本就得往上走。
新店开业之后,江凌上线了一款新产品:定心丸图书订阅计划,标准费用138元/月,3个月起订,每月含两三本书和一组文创品,订得久打折多。江凌让读者填问卷,根据答案来荐书。在解放碑店,读书会、盲盒这些活动都办过,也受到好评,但很难看到对书店营收的支持效果。江凌把“定心丸”视作一个长期的创新尝试,不是卖书,而是把需求卖给潜在读者,人们买的是一种情绪价值。
“书店现在每到周末就一座难求,很多人是逛商场来休息一会儿的,这给了我们启发。好书很多,读者太少,不要永远只盯着看书的读者。把书卖给平时不那么爱看书的人,他们可能偶尔看书,一年看几本,但是心中信任阅读,觉得书能帮助自己。”江凌认为,传统书店做的是读书人的生意,想拉增量很难,所以他们试图把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拉进书店,拉进相关的产品中来。
江凌的自媒体“阅读药丸”运营多年,目前B站粉丝14万、小红书粉丝6万,他计划通过网络把“定心丸”喂给全国读者,摆脱书店地理空间的限制,给商业运营的尝试再添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