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科研是场马拉松,既要低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在西南医科大学心血管医学研究所,这是张春祥常对青年医生说的话。作为学校党委书记,张春祥依然在教育、科研一线,带学生、做实验、攻难题。他的办公室里,放着厚厚一沓《当代心脏病学》的手稿影印件——那是他30年前40个日夜连续奋战的“低头赶路”;而墙上世界地图标记的国际科研领先项目,是他“抬头看天”的全球视野。
30年耕耘 在求真与割舍中探索心血管疾病奥秘
对张春祥而言,科研就是一场与真理的对话,容不得半点虚浮。深耕心血管疾病研究三十余年,“脚踏实地、求真求实”始终是他不变的准则,每一项研究都要按部就班、坚持不懈地推进。
时间回溯至1995年,彼时还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的张春祥,为了促进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国心血管界的传播,让心血管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加快与国际接轨,他和导师、时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的冯建章教授花费三年时间,收集大量的国际文献和资料。随后,张春祥发挥英语和学科强项,连续奋战40个日夜,撰写完成了长达1767页的《当代心脏病学》。该书一经出版,迅速成为心血管领域科研人员的必备“宝典”之一。
张春祥为学生示范做实验这种对创新科学的敏锐捕捉,在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凸显。
非编码核酸与医学是近二十年的研究热点。非编码核酸作为一类不直接编码蛋白质的核酸分子,虽不直接生成蛋白质,却严密控制着蛋白质的产生,它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幕后指挥官”的角色。2005年,张春祥敏锐捕捉到非编码核酸与人类疾病这一新兴前沿方向,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非编码核酸与血管疾病关联研究,并于2007年发表了该领域的全球首篇研究报道。
截至目前,他完成了该领域多个系列原创性研究。例如,他首先建立了血液及尿液样本中非编码核酸及外泌体的有效提取及绝对定量技术,解决了临床诊断时非编码核酸分离、定量和标准化等技术难点;率先将非编码核酸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使心梗诊断提前了2小时。目前,非编码核酸类药物已逐渐在临床上应用,如“一针管半年”的核酸类降脂药已成为治疗疾病的新希望。
科研路上,张春祥愿意倾注数年心血干一件事,也敢于去伪求真,勇于面对结果的“不良反应”。2011年,他组织团队启动心肌干细胞研究,同样历时三年,虽然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很多结果却无法复刻。他敏锐意识到,该领域基础仍显薄弱,支撑技术尚不成熟,结论无法确认。最终,张春祥放弃了这些不确定数据的发表。
张春祥和学生在实验室展开研究归国扎根西部 在教育新战场开启改革创新
2019年,张春祥来四川工作,并扎根西南医科大学。这所服务川滇黔渝6000万人口的医学院校,成为他的新战场。
张春祥深知,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孤灯独照的苦行,而是星火燎原的传承。他先后担任西南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及党委书记,狠抓教学、医疗、学科及科研建设,推行一系列改革创新。
在教学领域, 张春祥直面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分散、专业水平不高以及因材施教不足等短板,果断推动“有组织的教学”改革,以二级院系为依托,将教师按专业方向整合重组,精准对标教育部专业建设要求。同时,大力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根基,并创造性地实施分类培养模式,开设普通班、卓越医生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衔接班以及基础医学创新拔尖班,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从1个到8个的跃升。
张春祥指导学生做研究不仅如此,面对科研与学科建设的诸多挑战, 如高水平平台稀缺、研究力量分散、设备共享不足、基础与临床脱节等,张春祥又积极推行“有组织的科研”战略。这一战略成功促成了5个新的省部级科研平台落地,催生了数个贯通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同时,全校科研仪器设备实现了开放共享,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学校的改革成效还在不断显现:通过确立重点研究方向,实施以“大平台、大成果、大项目”为导向的激励政策,西南医科大学的科研力量得以有效凝聚,学校科研经费与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实现倍增;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学科数量从1个跃升至7个。更令人瞩目的是,学校成功获批成为教育部新增博士授权单位,这是四川省属高校十余年来的突破;学校的综合排名攀升至历史最佳,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属医药类高校之一。
他在获评第六届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后感言:科研是场马拉松,要为自己探索的目标终生奋斗;科研需要一个明确方向,一辈子能真正解决一个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就已很了不起了;科研失败的次数远多于成功,要有勇气坚持下去;科研每次成功都是辛苦的结晶,每个好成绩首先在内心表扬一下自己。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