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揭阳日报)
林伯虔,清末揭阳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一生基本以执教为生,先后在潮阳、揭阳等地教书。曾任揭阳劝学所总董(类似今教育局局长)4年,创办公立有造学堂、商立小学堂和官立小学堂等,为揭阳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林伯虔是近代揭阳书坛上的一面璀璨旗帜,其诗、书、画、印均有深厚造诣,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2025年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榕城区中山街道东门社区观音仔街北段东侧林伯虔故居旧址,试图寻访这位揭阳艺坛和教坛名家的历史。
林伯虔故居旧址位置图。阿龙 制图01
幼嗜学,多才艺
林伯虔(1858~1909),原名林凤翔,字虞笙,后改名伯虔,字钦甫(父),晚号虞道人,别署黄岐山民。揭阳榕城人。清咸丰八年(1858)生于揭阳县城一诗礼之家,父亲林建勲(xūn,揭阳话hêng1(掀),1955年作为勛的异体字停用,1956年简化为勋,但历史人名例外),咸丰年间历任福建迎仙白沙司巡检,同安县尉,有贤声。于公益事无不尽力。擅诗,《揭阳县续志》记载有《樵蔗吟草》。
林伯虔的故居在哪里?据揭阳市书法家林恺介绍,林伯虔的故居旧址在今观音仔街北段东侧,原来有个消防站和派出所对面的公厕旁,在城市改造中已经拆除。林恺的父亲林德芝(1934~2008)也是揭阳的书画家,居住在布街,少年时就喜爱书画艺术,知道榕城一些知名书画家的情况,因此熟知林伯虔的住处。
林伯虔故居旧址在今观音仔街北段东侧。郑楚藩 摄林伯虔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弱冠中秀才。光绪十四年(1888)闻广州广雅书院招生,与罗云藻等人赴穗入广雅,成为近代岭南四诗家之一的梁鼎芬(1859~1919,番禺人)的得意门生。
清光绪十七年(1891),林伯虔考中辛卯科举人。诰授奉政大夫升用直隶州知州、浙江补用知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揭阳县令虞和甫“倡办学务,思得品学端粹之士董其事”,众人公推林伯虔,遂任揭阳劝学所总董4年,后任揭阳团练保安局会办局绅。
民国书家林清扬在《林伯虔传》中说:“光绪季年,有以文章、书法著称岭表者,曰揭阳林伯虔先生。”《揭阳八十年乡宦耆寿闻见录》一书则评价林伯虔“品德峻美,学问渊博”。
02
篆隶行楷皆能
采访中,记者得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孙淑彦老师编著有《林公笔墨胜琼琚》一书时,遂先前往孙老师的象贤书房,了解这位“著称岭表者”林伯虔的多彩艺事。
孙淑彦老师(右)向记者介绍林伯虔一生教育和书画成就。阿龙 摄“近代揭阳书坛,有3位各有所长的优秀人物,分别是丁日昌、曾习经和林伯虔。”孙老师说,林伯虔是多位一体的艺术家,诗、书、画、印无所不能,所取得的成就并非泛泛者可比。以艺事论,书第一,画次之,篆刻第三,诗殿后。其书法在潮汕为顶尖人物,亦属广东名家。
林伯虔法书轴。揭阳玉尺楼藏“对于书法,他很自负,的确亦有自负的本钱。篆隶真行,写得都很出色,尤以行草见长。他的书法,首先是根植于钟繇、颜真卿,以这两家奠定平稳丰厚的基础。继之蹀踱于欧阳询、虞世南、米元章,探其妙理以成纵逸之态。之后,再深入魏碑、籀篆堂奥,溯源问宗,穷其千变万化之道。我在揭阳私人收藏家中见到林伯虔在光绪二十二年秋月临阁帖六连屏,笔墨精到,属意临之作,并不拘泥于一点一划。这时,林伯虔的书名已为人知,但他并没有满足,仍临碑摹帖,可知他的勤奋。中年以降,师承清代名书家刘墉笔意,下笔丰厚,深藏骨气,淳朴高古。他的行书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如陈年佳酿入口,耐咀嚼,可品味,浑然入古,功力甚深,势雄意健。隶书得力于《乙瑛碑》,笔到意到,开张合度。”孙老师说,前人论刘墉书法境界以“静、淡、清”三字概括,林伯虔师刘而得其“静”和“淡”。林伯虔的书法成就,除了赖于自幼勤奋之外,亦得力他的学养。其人木讷,不善谈吐,如古人所说:“讷于言而敏于事”。他的学问渊博,诗文有声于时。为人平易,父老传言,他深夜喜到揭阳县城中马路摊(如同今之大排档)吃红烧猪脚。虽身着长衣,每吃完,即用袖头抹嘴角,铜板放桌上,踽踽而去。当他津津有味地品尝红烧猪脚时,有人求其书法,往往应诺,明晚即可得到。他的书迹,潮汕公、私家收藏者尚多。我在揭阳见到林伯虔的作品20多件,多数为行书。有一副对联,下联是“笔下波澜老更平”,以此来作为对他书法的评价,颇恰当。林伯虔昔年到青年的书法,锋芒毕露,风骨棱棱;壮年之后,转于平淡,浑厚华滋,不作软媚态。
孙淑彦老师说,林伯虔的行书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著称。在明窗堂前,他集句创作的七言联,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每一笔一划都凝聚着林伯虔的心血与智慧,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林伯虔的行书七言联,不仅是一幅幅精心创作的艺术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笔都如同流淌的溪水,细腻而有力,彰显出林伯虔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些作品,不仅是一幅幅字画,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林伯虔同时也是收藏家,除了收藏不少书画,最有名的是得到百砚斋的十二方砚,著名诗人丘逢甲曾见过这十二方端砚的拓本,并为题《揭阳林虞笙孝廉伯虔得砚十二方于京口,背缩镌周石鼓文者四,汉碑者八,盖百砚斋故物也,拓本见示为题册端》,诗如下:百砚斋中十二方,买从京口压归航。汉碑周鼓留残篆,珍重流传古揭阳。
林伯虔题潮阳西园匾石刻。资料相片03
刀、笔承载艺术追求
林伯虔自幼临习篆隶书法,擅篆刻,方寸之间承载着他对艺术的思考与热爱。
据孙淑彦老师介绍,光绪六年(1880),林伯虔20多岁便结集成《林虞笙印谱》。他的印,主要得力于明代文彭。平日注意搜集古印,孙振声《百木园随笔》说,1945年曾在冷摊中购得从林氏家中流出的《承清馆印谱》《集古印范》等近10种印谱。丘逢甲有诗说林伯虔曾得清陈鸿寿“江上清风”印章。《林虞笙印谱》今已不见,只能从书画作品中所钤几枚印章来评说,显然有点想从一块砖头来评议长城一样,有些困难。“十岁能书古篆隶”一印,白文方印,常钤于书法上,刀法苍秀,布局平正方直,对字体,讲究“繁则损之,减则增之”。“钦父书画”,朱文长印,印文笔意浓重,动感很强,非常注意疏密的关系。“讷于言”,白文不规则印,用刀师古而不泥古,用笔在有意无意之间,甚为精彩。
林伯虔法书横卷。揭阳市博物馆藏同里诗人周子元(即周易,可回看本系列第227站)作《林子虞笙以所刊〈印谱〉索序,诺而未果,今夏客葵阳寓中无事,辄成长句寄题》赞之,其中有“刀锋欲作凤鸾舞,笔迹隐挟蛟螭腥。但觉胸间吞爻篆,翻疑腕底奔雷霆。”
04
独特的诗画风格
林伯虔的诗画风格独特,绘画上注重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以书法入画;诗歌上则体现出古拙奇崛与文人情怀,在绘画上注重诗书画印融合,他凭借深厚的书法篆刻造诣,将篆、隶、楷、行等书法线条融入绘画,以秀逸洒脱的行书书写诗文于画中,追求画格简淡境界,流露出浓郁书卷气;以书法线条作画,致力于文与可和八大山人的笔法,笔势跌宕起伏,笔下竹叶隽逸不俗,荷梗圆劲挺拔,寥寥数笔便赋予画面生动气韵。
林伯虔延年益寿图。榕城南门杨氏家祠,叶记恩拓在谈到画作时,孙老师说:“他的竹、荷、兰、石,画得最多,我在揭阳见到的,画面都不大。他用写字的线条功夫画画,笔势不仅跌宕,而且笔笔有生意。竹叶迎风摇曳,隽逸不俗;荷梗圆劲挺拔,清气飘逸;再以秀逸洒脱的行书书写诗文,抒发思想情韵,流露出浓郁的书卷气。”
在创作诗歌上,从其古拙的章草和奇崛的诗词中,可看出“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的情怀,虽历经生活磨难,仍保有文心剑胆,诗句中透露着清末文人的儒雅,蕴含着历史絮语和岁月风霜。
孙淑彦编著《林公笔墨胜琼琚》一书。
05
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林伯虔深植桑梓情怀,积极投身新式教育建设,创办了多所学堂,为当地学子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他始终坚守教育者的职责与担当,还曾被聘为榕城谢氏“梦草书庄”西席,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与文化。他的学生众多且有所成就,若学生林佑叙(可回看本系列第229站)秉承他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民众教育。书法郑松生,篆刻林铁庵,国画孙裴谷。而为西席之揭阳在城林氏、陈氏、谢氏,桂岭陈氏,霖磐林氏,潮阳萧氏等等,多有弟子后来得功名者。他的艺术造诣,影响了潮汕近代一大批书画家如刘昌潮、丘及、王兰若、孙文斌等。
林伯虔金墨法书。揭东桂岭修塘公祠藏作为一位艺坛多面手,林伯虔常受邀为各地题写匾额,其书画石刻在榕城、揭东、揭西及潮阳等地均有留存,这些流传至今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与艺术才华。从其书法作品《致翼臣四兄信四条屏》中可看出,他对当时初等小学课程设定及教材选用有深入思考和个人见解,他与友人唱和酬答之时,仍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生动地展现一个中国传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其敬业精神令人景仰。
清宣统元年(1909),林伯虔卒于揭阳劝学所任上,享年52岁。据揭阳耆旧谈及,林伯虔谢世后不久,藏品多数流出,没有留下什么藏品目录。林伯虔的诗没有结集,只能在他的诗友丘逢甲、曾述经、周子元、林廷玉等诗人的唱和中得知一些信息。
来源:揭阳日报
记者:池妍
编辑:丹俐
上一篇:七里桥镇:大棚巧利用 盛夏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