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今天,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2025年暑期实训项目正式启动。本次实训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学院主办,旨在为2025年秋季北京市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提供课程及师资的支撑。
参加培训的是北京市各区拟承担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共有130名学员,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中小学将首次系统开设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1400余所学校、超过183万名在校生。本次暑期集中实训,承担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保障秋季课程顺利开课的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据了解,此次实训共计32学时,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政策理解,培训将重点解读国家和北京市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文件,帮助参训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与评价方式,明确秋季课程实施的路径和标准,确保教学设计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培训将通过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专题讲授,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与典型应用场景,结合中小学课堂需求,帮助教师构建起技术认知框架,并掌握将技术内容有效融入教学的策略方法,提升教学胜任力。三是注重小组研修,推进课程设计落地。实训以小学、初中、高中三学段四个班级为单位开展分组合作,围绕“课程框架+教学方案”双成果任务协同研讨,形成可操作、可落地的教学设计成果。
实训结束后,参训教师不仅要完成本校秋季课程开设的准备任务,还将在后续承担各区组织的教师培训与经验分享,引领带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区域内持续推进。
据了解,下一阶段,北京市教委将继续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遴选与支持机制,建设一支立足教学、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将推动各区成立区域教研共同体,围绕教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例研究等开展常态化协同教研,形成“区区有团队、校校有教师、班班有课程”的教育生态。北京市还将组织开展优质课例遴选与展示活动,通过案例评选、成果推广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打造具有“北京经验”的人工智能教育范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