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这钱就是她借的!必须还!”“法官,这钱根本就不是借款,是他卖掉母亲留给我的房子的卖房款啊!”“她说谎!我曾经对你这么好,你现在这样对我?!”“法官,我曾经生意做的好的时候,照顾她,经常给她钱花。现在我经济状况也不好,您看看,我媳妇正跟我闹离婚呢!我孩子还在国外读书,我一个人供养。我需要这笔钱。”“您看看,我这是戴着假发来的,我得了卵巢癌是晚期,刚刚化疗完,头发都没了,我真的没钱。”
法庭的空气在争执中变得格外凝重,患病的妹妹、家庭破碎的哥哥你一 言我一语,争执不下。
图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杨光(中)为当事人做调解工作。 高静雯 摄一起标的额200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背后,藏着一段被时光蒙尘的手足情。兄妹俩的父亲早逝后,哥哥自己经营公司,撑起这个家,长兄如父,哥哥一直十分疼爱妹妹,帮助妹妹、妹夫解决工作,时常送去补给和礼品。母亲去世后,留下了一套房,哥哥花钱买下来并登记在自己的名下,后来支付差价,又把这套房子换成了两套房子。2015年,哥哥把两套房子都卖了,其中一套房子卖了200万元左右,后转给妹妹200万元。妹妹说,这笔钱是母亲去世后,小姨主持分家时,协商留给她的一套房子的买房款,但哥哥却始终坚称这笔钱是借款。
作为承办法官,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杨光陷入沉思,原来感情如此深的两兄妹,为何走到这步田地?如果能够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说不定就能化解兄妹间的矛盾。于是,杨光进一步询问双方矛盾的由来。原来,兄妹间的隔阂始于2018年底,当时哥哥生意出现问题,急需用钱周转,希望妹妹能够伸出援手,但是妹妹当时贪图理财收益,没有帮助哥哥,自此,哥哥十分生气,二人便断绝了来往。后来,哥哥企图找妹妹谈还款的事情,妹妹避而不见,哥哥便一纸诉状,将妹妹告上法庭。
“判下去,钱可能分清楚了,心就彻底散了。”庭审还没开完,杨光就意识到,这个案子如果判决,就会两败俱伤——哥哥拿到了钱,也无法弥补情感的伤痕;妹妹患癌本就经济拮据,就算还了款,也无法挽回曾经的手足情。因此,解决本案的问题,必须要调解,绝不能让兄妹带着对彼此的怨恨离开法庭。
弥合多年的情感裂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哥哥独当一面撑起一个家,对妹妹无微不至的照顾,遇到困难时,妹妹却袖手旁观,这场诉讼很可能来源于哥哥对妹妹的怨气。杨光一遍一遍翻阅案卷,试图寻找调解的突破口,耳边猛然响起妹妹庭审时那句“哥哥曾经确实对我很好、像父亲一样疼爱我”,声音里藏着连自己都没有察觉的眷恋和惋惜——这或许是解开心结的钥匙。找到问题根源,让调解有了方向,杨光更坚定了调解的信念,她告诉自己“必须调成这个案子”。
杨光从昔日兄妹情作为切入点,试图唤醒双方的回忆。很快,妹妹明白自己的自私、任性伤害了哥哥,并愿意承担一部分还款责任,但表示因为患病确实经济困难。当杨光询问哥哥是否愿意减让还款金额时,哥哥表示曾经付出太多不愿退让。杨光明白,哥哥的坚持或许更多是委屈和不甘,而法官的说辞难以让哥哥真切感受到妹妹的悔意。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杨光做通妹妹的思想工作,鼓励让她主动向哥哥道歉、当面坦诚沟通自己的病情,争取得到哥哥的理解,唤醒破裂许久的情感。
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兄妹双方来到法庭。法官谈、律师聊,单方做工作、双方面对面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从态度坚决到接受道歉,调解终于有了进展,却又在还款数额上陷入僵局。哥哥理解妹妹的困境,但表示自己确实困难,需要独自抚养在国外读书的孩子。“跨越多年的怨气都可以消除,又有什么困难是不能战胜的呢?”于是,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终于,在法官和双方律师的努力下,哥哥同意大幅减让还款数额,让妹妹分期偿还50万元。
“你知道××药吗?对你的病很好,但是是进口的,不好买。”“没听过呐。”“那行,你不用管了,我给你从国外带回来,你先吃着看看效果!”“嗯!谢谢哥哥,你保重身体,以后我隔三差五就去看你……”
“法官,这口气我今天算是顺了,6年了,感谢您做了这么多工作,谢谢!”“法官,谢谢您,让我们兄妹和好如初。”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倾泻出来。看着两兄妹在法庭里相拥而泣,杨光的眼眶也湿润了,曾经情深的手足、断了多年的裂隙,如今终于重归于好,充溢在法庭里浓浓的亲情让人心底升起一股暖意,正如窗外初晴的阳光。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 薛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