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张海帝 王健生 陈 雯
当全球首款车载滑移卷曲屏在红旗国雅轿车上自如舒展,当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在折叠手机上承受百万次弯折,这些“蚌埠造”玻璃新材料正悄然重塑产业边界……
7月5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组走进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研院集团”),解码安徽省蚌埠市这座老工业城市如何将硅基矿石淬炼为“创新之钥”的转型实践。
在中研院集团展厅,一片蝉翼般的超薄玻璃正被机器反复弯折。“这是目前全球唯一可工业化生产的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折叠寿命超百万次。”中研院集团党群工作部刘爱丽介绍,为实现这一突破,研发团队历经上千次配方试验,独创化学减薄与强化工艺,建成覆盖“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加工”的全自主产业链。
这种创新基因深植于中研院的血脉。中研院集团用72年坚守,将砂石淬炼成“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科技结晶——从0.12毫米世界最薄电子触控玻璃到8.5代TFT-LCD玻璃基板,从深海探测空心微珠到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这里诞生的多项突破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并在柔性显示玻璃、超薄电子玻璃等细分领域领先全球。
2018年,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下线,终结了国外企业的垄断,迫使进口产品降价,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节省成本超3000万元/年;2019年,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蚌埠量产,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2023年,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光电转换率达20.3%,刷新世界纪录。
“玻璃研发是场马拉松。”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曹欣感慨,为攻克8.5代玻璃基板的微缺陷难题,团队在数十个参数中反复调试,最终将每片玻璃的颗粒缺陷从数万个降至40个以内。
72年来,中研院集团这支“玻璃国家队”累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授权专利2000余项,将中国工艺推至世界前沿。
科技创新不仅奠定了技术高度,更在区域发展中落地生根,催生了产业新生态。
依托中研院集团核心技术,蚌埠已构建“石英砂提纯-玻璃基板-显示模组-终端应用”全链条:上游高纯石英砂保障原料自主,中游多条信息显示玻璃生产线建设投产,下游产品导入车载、折叠屏等终端。
这种“创新链研发、工程链转化、产业链应用”的融合生态,吸引要素加速集聚。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带动战略,密切对接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沪苏浙地区、珠三角等区域组织各类招商推介活动,推进一批强链补链项目落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蚌埠的转型,恰是安徽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安徽省将新材料列为十大新兴产业,蚌埠硅基新材料基地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成效正在显现:中研院集团牵头建设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平台,汇聚超百人的博士团队;蚌埠高新区集聚企业形成协同网络,千亿级硅基新材料全产业链体系加速推进。这片曾诞生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土地,以超薄柔性玻璃、TFT基板等技术的全球引领者之姿,见证着“科技打头阵,产业挑大梁”的实践。
从实验室的万千试验,到生产线的精密运转,再到终端产品的惊艳亮相,一片玻璃的百炼之路,淬炼出的正是安徽向“新”而行的高质量发展竞争力。